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艺术品成为中国富豪的资产配置工具

文章来源:今日北京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15 20:41:23
香港巴塞尔当代艺术博览会上,许多内地富豪购藏从价格几万美元到上百万美元的欧美亚各国当代艺术作品,他们强烈的购买兴趣和出手让海外画廊兴奋不已。就连大卫·卓纳画廊都开始在香港寻找开设分画廊的地点了。
 
与之对应的是,2013年以来王健林、王中军、刘益谦等中国富豪藏家频频出巨资购买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欧洲现代大师的名作,成为国际艺术收藏界关注的话题。
 
这种场面容易让人联想到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富豪追逐印象派的历史。那时候正好日本经济几十年的增长达到巅峰,日本出口的汽车、机器流行各地,日元迅速升值,日本游客纷纷走到世界各地旅游,日本富豪和企业到欧美大肆购买艺术品、开设工厂和进行收购。现在的中国和当时的日本类似,也出现了汹涌的出境旅游热和购买海外艺术品的苗头,问题是,之后日本就进入资产泡沫破裂的衰退之中,艺术收藏市场也崩盘。中国会经历类似的场景?或者,中国可以避免衰退?
 
中国和日本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国人口众多有更大的国内市场,二是有更为丰富多层次的产业体系,三是有掌握巨大资源和权力的强力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控制的上百个巨型国企和地方政府手中数千国企。后者或许有利于让中国领导人有时间和空间在短期内采取强力措施对付资产泡沫和债务扩张导致的危局,但另一方面,却也是如影随形的危机制造者。因为国企总是可以轻易得到政府的优惠土地、优惠税收、巨额补贴和各种垄断权力,这些庞然大物能够依此对抗半市场化环境中的“优胜劣汰”,即便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也是小门小户的私企先倒下,国企凭借上述“特殊优势”却能继续挺住甚至继续扩张,反正,亏了也有政府财政资金或者国有银行输血,不用像民企那样担心银行抽贷、亏损倒闭。只有大量国企存在,中国就要反复面对通货膨胀—负债扩张—产能过剩的危机。
 
回到艺术收藏投资市场,中国经济前景莫测之际,国内的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痛苦的紧缩调整,而富豪们纷纷出手购买欧美艺术作品就显得格外触目。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购买海外艺术品之风与富豪们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的策略息息相关。1990年代以后全球化加速发展让资本的全球流动和资产的全球化配置成为富豪的选择,实际上近年很多中国富豪已经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港澳地区购买房产、开设或者收购公司,而购买艺术品仅仅是他们进行资产配置的一小部分。
 
相信很多人买了艺术品以后也不会带回国,而是保存在他们在海外的房产或者保险库中。当然,这一方面是出于风散资产和风险控制考虑,另一方面也和税务安排有关。因为艺术品合法进入国内可能要缴纳的关税、增值税等总额超过购买价格的20%以上,这是一大笔支出,所以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将艺术品放置在免税或者税率更低的香港、新加坡等地。事实上,在资产配置方面进行合理避税始终是富豪们关注的方面,比如欧洲很多国家的富豪常将他们的艺术品存放在瑞士、卢森堡等税率更低的地方而并不是带入本国。
 
其次,购买欧洲大师名作的另一重大作用是进行财富和文化上的“炫耀”:出资上亿元购买艺术品这样的轰动新闻事件会吸引众多媒体和公众关注,让他们的公司品牌、经济实力乃至社交形象都有极大扩展,因此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富豪对自己新购买了什么艺术品往往会兴奋的第一时间自己披露,这后面或许有公关方面的考虑。部分公司因为在美国等地有业务,他们在美拍卖艺术品或许背后就有进行国际公关的需求。
 
第三,中国新兴富豪如此重视购买欧美现当代艺术品,也显示了在文化趣味上越来越受到当代传媒、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努力要和全球——往往是美欧主导——的艺术收藏家们的趣味保持同步,甚至期望领先他们去发掘一些具有全球性意义的新人新作。这也可能对今后国内艺术市场有长期的影响,那些太过于传统的艺术风格可能会遭遇更大的危机,更为新派的或者融合中西的艺术类型会有更大的市场。
 
黄金有价,书画无价
 
“一价定律”也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其理论机理是在无贸易摩擦和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套利行为会使两国同类商品的价格趋同。
 
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将“一价定律”运用在艺术品市场上,即在满足定律条件的情况下,同样一件艺术品以同样一种货币表示,艺术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在知名的拍卖行还是无名的拍卖行销售,其价格都应该是一样的。因为如果同一样艺术品价格不一样,套利的机会就会使资金流动,最终会使艺术品价格趋于一致。
 
人们感觉由于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所以无法研究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销售同一件艺术品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异。国外有学者采用艺术家相同的、限量的版画来研究“一价定律”的适用性,例如,一些著名印象派艺术家的相同的版画作品经常会在相同的时间、在不同国家和拍卖行进行拍卖,所以,全球范围内版画拍卖市场就是一个天然的、验证“一价定律”的很好的试金石。
 
国外不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艺术品市场经常不符合“一价定律”,即在不同的市场同时销售相同的版画,存在着明显的价格差异。例如,一般来说,同质的艺术品不仅在纽约的售价比伦敦高,而且也比欧洲的其他地区价格高;在著名的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的成交价格明显高于一般不知名的拍卖行。
 
原因在于: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财富积累、营商规范、金融交易、资讯便利和信用状况等环境存在差异,直接会影响买家和卖家的感受和选择。例如,纽约是优秀艺术品最多的宝地,纽约作为世界艺术品交易的核心市场,可以提供成熟、专业、优质的配套服务,能够吸引和聚集来自各国的大收藏家和高净值人群。当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在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快速的国家也会出现艺术品价格高企的情况。例如,2009年以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由于贫富差距较大,在通货膨胀强烈预期、股市低迷和可投资资产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流动性追逐少量的艺术品精品,导致艺术精品的价格不断攀升。其次,著名的拍卖行不仅具有更好的客户服务和营销能力,而且还有长期的优质买家和卖家客户的积累,也就是说其规范的运作模式、优质的客户资源和强大的市场势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收藏家。再次,“一价定律”是有假定条件的,即对比国家的货币、商品、劳务和资本流通完全自由,信息传递畅通,没有交易费用。这些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举例来说,在国际贸易中,关税和运输成本是无法忽略不计的。
 
在艺术品的商业操作上来说,人们可以利用同质的艺术品在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的拍卖行销售价格存在差异的套利机会,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购买艺术品,然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去销售,或者在不知名的拍卖行购买艺术品,然后在著名的拍卖行出售,当然这个前提是这些艺术品是名家的艺术精品。
 
艺术市场的蓝筹股
 
国内艺术界的老大师之中,除了我们介绍过的杨之光、詹建俊、靳之林,还有戴泽、闻立鹏和侯一民等等一大批卓越的老一代艺术家,都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要作品,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拍卖行出现的众多百万元、千万元的作品中,他们作品的价格或许并不显眼,也没有随着市场潮起潮落。而在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的今天,他们所代表的一代经典艺术的价值将得到市场的进一步认可。
 
稳定的“蓝筹股”
 
几年前,在大量资金涌入艺术市场的时候,相比较书画、当代艺术等门类的疯涨,老一代美术大师们的作品价格却显得波澜不惊。2008年之后,当艺术市场上的一轮热浪逐渐退潮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像股市中的“蓝筹股”一样,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安全系数。甚至,在整体低迷时期,这些“老大师”们的几件经典作品,可以救市。
 
市场火爆时期,“老大师”所代表的“蓝筹股”为什么没有随之疯狂上涨?资本在近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将当代艺术板块价值透支,虚高的价格已经难以为继。但是,相对年青一代艺术家的市场介入能力,老先生们对于市场反应并不敏感。资本在大量“吸筹”的时候,遇到了困难。
 
拍卖行、艺术品基金、画廊,这些机构想要拿到作品,要跟老先生们本人和他们的家属打交道。年事已高的老先生们,往往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在资本的诱惑面前基本无动于衷。此外,早年作品存世少,后期的好作品惜售,也是造成资本难以一次“吃进”他们作品的主要原因。
 
这一代人,“盘子大”、“筹码散”,让资本难以在短时间内“控筹”。
 
而在市场资金充裕的时候,中青年画家往往就像是“小盘股”中很有冲劲的“网络科技股”。只要“庄家”(拍卖行、艺术品基金、画廊)跟艺术家谈好,批量收购或“买断”艺术家的作品,便可以在之后的运作中把价格抬高,甚至迅速拉到“涨停板”。
 
如今的资金退潮让一批曾被炒高的艺术品价格回落。一些内在价值相对匮乏的当代艺术品更是首当其冲,虚高的价格终究回落到合理位置。
 
寻找价值洼地
 
对于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市场来说,新中国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市场价值形成较晚。
 
新中国一代的“老大师”们,作品虽然早已进入中国美术史,在学术价值和艺术品质上,有着艺术史上的公认地位,但在他们的经典作品进入博物馆体系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没有形成价格机制。因此,如今对于这一代人作品的价值重估也是一个市场的重要命题。
 
近些年,除了握有大量资金的“庄家”,一些“散户”买家也在寻找着市场的“价值洼地”。然而,与股票市场的情况相类似,中国的艺术市场缺乏价值投资。多数投资人不愿等待三年、五年再“分红利”。愿意在这一代老艺术家的价值洼地主动“买套”的人只是少数。毕竟,这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研究的一个板块。短期内难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也是这些买家犹豫的主要原因。
 
老一辈美术大家们或精品存世寥寥,或近作上拍成绩暗淡。但当市场回归理性的时候,那些能够被大多数人欣赏和接受的经典艺术,终将会维持稳定的市场价值;在学术和市场的双重肯定下,这一代人也终将重获历史的荣耀。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