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展讯|蔡志松-何汶玦 双个展“仪式与日常”一场城市艺术梦想构建的实验

文章来源:今日北京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14 20:15:20
go妹:还记得1月18日周年庆时,端着一盘香蕉和两盘七情六欲来的何汶玦老师,从不一样的维度呈现了艺术的丰富性,大家从雕塑里看见了太极、生活、致知、丰盛……从何老师本人身上又感受到了颜值与才华兼具且谦逊亲切的存在~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日常则是此刻平时的,经常的,每日都要做的事情,如同何汶玦油画中表达的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仪式与日常是对艺术家蔡志松和何汶玦作品的最直观感受,从而自然浮出的词汇。
 
J SPACE携手KKMALL将共同实现一次充满碰撞感的艺术实验探讨,展览将以“仪式与日常”—蔡志松/何汶玦双个展为主题,记录两位艺术家对创作截然不同的思考与实践,并以之介入城市艺术的建构。以此引发一场仪式与日常的话题,尝试抓住生活的本质,表达仪式行为与生活常态。
 
两位艺术家用自己的创造性表达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发声同时也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世界。
 
“浮云”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1年,最初的一组是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而做,之后又以装置和观念为表现方式创作了其它作品,进一步阐述了因果和合的道理及艺术家的人生观。
 
“不要不敢直面因果关系的严厉而不加思索地相信生命只有过程,自欺欺人地走过剩余的时光。我们并不是为了愚昧而生,如果渴望快乐就请种下相应的种子。”
 
“此舟,基督教中的方舟,佛教的“智慧到彼岸”。反转的头骨用钢板锻造,象征坚固的概念认识;内侧贴金象征智慧的价值。云,象征浩瀚无际。概念既可成就认知,也可封闭智慧,但概念只是工具,要靠智慧的界定和驾驭。人类的主观意识虽然无法覆盖客观事物的边缘,但却可以运用智慧的力量驾驭概念之舟到达彼岸。
 
何汶玦将艺术诉求投射在生活世界中的日常瞬间:生活环境、自己拍摄的影像、城市….日常中同样有着多重逻辑何表达,展览中展出了描绘各式各样若隐若现《水》系列;用明暗上的斑驳与色彩上朦胧,展现以出自己摄影作品为原型而呈现在画布上的《日常印象》系列;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都体现在作品《涅槃》中。
 
“《水》这个主题是我近几年来一直创作的题材。我喜欢水作为自然界元素之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是万物之源,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它的灵动、飘渺、敏感,以及对光线的演绎都深深吸引着我。它的流动性是和印象派中对光的演绎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时空的因素在左右着这种瞬间的美,我喜欢水将光线升华得更绚烂更丰富,一种如钻石般夺目的美。”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需要有一个潜在的媒介物。我选择了水。它的特质多少可以反射出当代人的精神层面:漂浮、空虚、孤独、焦虑。而水波与光的不确定性又孕育了无数种视觉表达的可能性,我用印象派表现主义结合中国传统大写意手法对即刻感觉到的现实进行探索。中国传统大写意手法和印象派表现主义有相通之处,以意抒情,注重事物的灵魂——一种内在的神韵。以简要的手法表达视觉瞬间的感悟。
 
在我的创作中,对于外界的瞬间感悟与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营造出的可视形象,两者有时是相互矛盾作用的,画面中的人只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描述各种人在水流中的形态扭曲、姿势的转变,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激流中被迷失,但永远奋进,寻找生存的方式。而画面中水的光影表达出一种随时出现又瞬间逝去的希望,我所想表达的就是这种永不停息的人类精神。”
 
何汶玦的《水》既是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也是对这种生存状态所包含的意味的一种评价。
 
在《水》系列作品中,何汶玦创造了一个基本图式,即让水充满画面,而在无岸无边的水中,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人正在游泳。从表现手法上看,这批作品大致可分为前期的厚画法和后期的薄画法两种类型;与这两种类型相对应的是在画面意义上的差异:厚画法中的人比较大,突出了游泳的人在水中有所作为的一面,身体旁边溅出的水花呈现了人与水的阻力之间的张力关系;在以薄画法为主的作品中,何汶玦以缩小人在画面中的比例扩大了水的领域,呈现了水那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人与水的张力关系也从前期的对抗趋于平静。
 
当我们从何汶玦的《水》中的画面意义延伸至隐喻或象征的社会意义时,也许不难发艺术家反思和表达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定立场,那就是以水中失重的身体,呈现当代中国这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商海世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那些漂浮在水中的身体,既可视为是对这个充满社会压力的生活世界的逃避和疏离,也可解读为对这个物质化世界的抵抗和批判。
 
生命是没有尽头的轮回,这是《涅槃》中我想表达的观念。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从虚空中我们诞生,最后又回到虚空,加上两段虚空中间我们生活过的生命,这才是完整的生命本身。我们的生命未必有轮回,但是我们死去的肉体一定会转化成其他的形体。我借助各种形态的骷颅展示出生命涅槃之后的状态。也许肉体会成为枯骨,化为灰尘,化为植物的营养,化为动物的口粮,涅槃后我们什么也不是,或者又可能成为这世上的任何事物。但无论怎样,涅槃后的重生不仅仅是一种神话,更代表一种浪漫的想象,生命延续的无数可能性和逃不出的宇宙形态,轮回的宿命。
 
何汶玦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水》组画的创作,最近十年,他用《水》和《看电影》两个系列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
 
《日常影像》实际上是一组影像群,是从生活中每一个瞬间分离出来的影像,最终集合成何汶玦的《日常影像》,他把它们整编为新的关于日常、关于现实的景观,并与以前的《水》、《看电影》汇聚成为一套自主自足的影像体系。《日常影像》的价值在于它把影像展现为日常自身,成为日常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统一日常的手段,最终发展为全部视觉和全部意识的焦点。在成为焦点的时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恰当地展现出来,毕竟个体的经验无法与个体所处的环境脱离干系。
 
何汶玦坚持以往“看电影”系列所采用的影像入画的方式,只是这一次生活被当成了一场没有时空限制的电影。所有这些现代都市生活中各种稀松平常的场景,通过何汶玦的画面都让人觉得强烈而真实,然而当我们真的身临其中的时候,却常常什么感觉也没有。
 
生活仿佛被琐碎的日常剥去了它的永恒价值,蜂拥而来的记忆碎片冲散了现实的意义,消解了人生的戏剧性,也钝化了我们的感官,虚无主义似乎正无孔不入。而“日常影像”系列作品整合后所表现出的总体性,恰好修补了日常生活的这种支离破碎感,面对虚无这个旧题,何汶玦将我们重新拉回了现实。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