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歌剧《三月三》首演专家研讨会纪要

文章来源:今日北京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5-10 11:21:28
这是一段发生在五色山脚下的美丽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如同“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爱情悲剧。歌剧《三月三》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因家族仇恨而不能终成眷属,努力想冲破阴影走出怪圈为爱和自由而斗争的故事。因爱生恨,又因爱而化解仇恨。在这部歌剧中,人性的善良与丑陋都都淋漓展现。正如导演冯佳所言:“人性的探索是戏剧演出的思考品质,它能让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产生共鸣。”
 
国家艺术基金2017资助项目
 
广西首部民族歌剧
 
《三月三》南宁首演
 
5月6号晚8点,大型歌剧《三月三》在广西南宁剧场震撼上演,并于5月7号上午召开歌剧《三月三》首演专家研讨会。作曲家陆培、编剧梁绍武、总导演冯佳等主创团队成员及各位专家参加此次会议。
 
研讨会开始,作曲家陆培代表主创团队对在座的专家、领导表示感谢,各位专家随后依次发言。
 
傅显舟
 
昨天晚上看完后喜出望外,这部歌剧的质量是很高的,不论是音乐、舞台、演唱还是舞蹈都是很好的,可以达到歌剧的要求。里面的舞蹈动作处理的干干净净,乐队的表演水平还是很不错的。音乐非常棒,不管是咏叹、宣叙还是合唱之类的都非常好听。陆培的音乐既现代又通俗,尤其是乐队部分的写作水平相当高。从编剧、导演这块讲,这部剧是符合歌剧创作规律的,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是很好。舞美美轮美奂。总体来说这部剧,它有很多的创新,不论是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既然是一部新戏,肯定是有问题所在的。首先,感觉几个人物稍微生硬了一点。比如莲香的人物形象,转换的太快了需要一点铺垫,要体现出她前后转变的挣扎心理。还有整个戏的结构稍微有点乱,歌剧应该和戏剧一样在尽短的时间里把事情讲清楚,这样才能把观众吊在那个地方不出戏。比如,当时政府的影响等等应该反映在这部戏里面,希望这些因素可以反映在剧本里,体现一下当时社会的影响。再有就是感觉戏太少,很多悬念不够。这个戏应该扣上婚姻法的主题,倡导恋爱自由。要把这个抓住了,这个戏会更有说服力。
 
具体意见还没有看到总谱和剧本,但是看过首演后我觉得这部戏还是很成功的,祝贺。
 
傅显舟,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音乐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新世纪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研究》项目负责人。
 
明言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部剧呢,把这个主题壮族化了,这是一个亮点。应该说,民族化与时代化亘古主题的现代性诠释是值得肯定的。音乐方面,不用说。陆培用世界性语言作了民族性的呈示。广西是歌舞之乡,是不愁民歌材料的。浩如烟海的民歌素材对陆培来说是个福利,但同时也是一个最难超越的音乐的一个瓶颈。因为现有的音乐材料太好听了,听完《三月三》我就感觉陆培确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曲家,他已经把所有的民歌素材打碎了融进血液再加以创造,所谓的民族化就应该是这样的民族化。歌剧必须是歌唱的戏剧,而不是歌曲串起来的糖葫芦,不能直接简单的截取一个特定的民歌。陆培的这个做法我认为应该是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必由之路。同时陆老师还有世界性的眼光与技术,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序曲部分,短短几分钟的序曲他把整部戏的材料都高屋建瓴的涵盖进来了。还有一个“怒火”合唱、管弦乐队的“仇恨”主题也给我很深的印象。
 
要说不足我认为是宣叙调、咏叹调与编剧的词曲关系方面没有处理好。当然这也是中国歌剧创作的一个通病。在剧本方面,依兰性格的转换还是有瑕疵的,一个进入到热恋的人她应该是非常热爱生活,非常渴望活下来。但她陡然就吃了药了在情理上也说不清楚也说不过去,虽然是建国初期但是也是新社会了。能不能让她比如受伤了,或者疯癫了,可能对之后的戏剧展开更有利一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模板是可以有变动的。
 
总体而言,这部歌剧的首演是值得肯定的,祝贺主创团队,祝贺陆培。
 
明言,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宝玉
 
首演祝贺《三月三》出品方选人选对了。市场上有很多作曲家可以选择,但是你们选择陆培就是用人正确。歌剧应该是用音乐填充,音乐是什么,是喜怒哀乐。歌剧中要给音乐充分的表述空间,音乐才能成为主题。这部歌剧中,我就听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剧词太口语化,太多了。事无巨细的交代剧情就使音乐表述比较被动,所以我就听出了陆培有时候就拼命的往上找。因此,我觉得这个剧词很好,就是太满了。还有一个问题是,整个音乐推进到一个高潮点的时候,就突然转场了,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戏要有痛感,但是往往快到有痛感的时候又没了。所以问题就是一定要音乐叙事而不是用词。
 
说到宣叙调的问题,如果我听你音乐的创作部分,你的宣叙调解决的特别的好。两个元素,民歌的声乐元素与长短句的元素。这个民歌一般都是短句子,但我发现陆培把这个解决的特别好,唱的是短句子但是音乐部分却是长句子。民族因素、宣叙调、交响乐队的西洋思维这三个因素中,如果只听乐队和宣叙调,这里创作解决的特别的好。但是从民歌角度讲,这个宣叙调和民歌就有点撞,语言的质感就接不上。前面很多民歌,突然出现宣叙调就感觉格格不入,对接不上。就像鲍元恺老师就说,民歌是改变不了的。西洋音乐也不能动,两个放在一起就要做和而不同。宣叙调部分第一幕听起来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是到最后越听越好。
 
舞台呈现确实很棒,有一段我的印象特别深,就是大家一起寻找孟山那一段。你闭着眼睛听都知道这里出事了,这块陆培音乐完成的特别好。整个舞台表演没有唱段,再加上乐队的渲染,效果太好了。和本身的壮族文华不脱节的情况下,又使我们感受到了歌剧的交响性。
 
总之,《三月三》是非常之事用对了非常之人的一部戏。
 
宝玉,作曲家、剧作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
 
吕黄
 
我觉得这个戏可以打90分。他(陆培)很好的处理一些技术问题,从主题的运用,民歌素材的运用等等从技术角度看都很好的解决了。咏叹调中依兰有一段我印象很深,那个旋律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能找到。就是不是真正的民歌又是民歌感觉,这里我觉得陆培老师处理的很棒。编剧部分我在想,歌词是不是要和故事情节搭配一点,就是要不要有那么多时间。我记得有两个时间的展示,这里是否需要写清楚具体的时间段,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遗憾的是音响部分,真正的歌剧是不用电扩的。昨天用的那个大的喇叭是流行歌放大的喇叭,自然把低音放大了,所以交响乐队的层次就没有了。音乐上的交响化很足,配器做的很细致,能力很强。很多情节处理上是不是可以以作曲家为主导,包括中间很多处理的方式让他充分的展开,也许会有些不同。其次有点遗憾是音乐上听的时候感觉打击乐有点不平衡,可能是录音的话筒不对,所以会影响到最终的呈现效果。这个问题真的要注重一下。
 
整个歌剧我没想到400万能做成这样,包括舞美真的很棒。演员也挺棒的,男主角的声音很好,女主角也不错。整个团队的素质是值得肯定的,音乐的情绪变化上都处理的很好,乐队和指挥音准和声都处理的不错,整个舞台呈现的也很美,所以这是我打90分的原因。祝贺首演成功。
 
吕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曲式教研室主任。
 
李瑞祥5月5日从广州赶到广西南宁,只能观看了当晚的走台彩排,第二天早上就要离开赴山东。但是由于李先生观看后心情激动,所以他说此剧首演后的研讨会一定要发言,而在赴山东的旅途中写就的。此篇发言已经被在研讨会上宣读。
 
李瑞祥
 
歌剧《三⽉三》“听”后印象
 
李瑞祥2018.5.7.
 
5⽉5⽇晚观摩了民族歌剧《三⽉三》彩排,在看前对此题材⼀⽆知晓、且⽆节⽬册参考的情下,现在凭回忆谈谈⼏点印象,仅供参考。
 
⼀、音乐创作成功的方面:
 
1.⼀部彰显功力的戏剧⾳乐:当序曲的前几小节⼀出来,粗犷、飞旋的“壮汉”之⻛席卷⽽来,不容你有⽚暇的观察、思考,瞬间将你卷⼊这⽚⽕热的⼟地与⺠⻛之中!待序曲奏完,我们已能基本判断出这部作品⾳乐的成功端倪了。因为,⼀、鲜明的壮族⻛格,⼆、强⼤的戏剧⼒量,三、严谨的歌剧思维。歌剧的序曲往往蕴含戏剧主题,⼈物形象和⾳乐⻛格等要素,《三⽉三》的序曲亦如此。在上述狂放的快板主题之后出现的慢板主题,将我们引⼊壮乡迷蒙的夜⾊和弥漫其中的忧伤……,这两个对峙的⾳乐主题正深刻地表现出该剧的戏剧主题:爆裂的仇恨与凄婉的爱情。通览全剧⾳乐,作曲家有整体⾳乐思维并能实施有效掌控,这尤其表现在乐队写作上。乐队在此剧⾳乐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绝不是单纯的声乐伴奏,更多的是进⾏事件环境的营造、⼼理冲突的外化、情感表达的渲染以及旁观哲思的宣示,极大地发掘和丰富了歌剧的⾳乐表现空间。这在通常的民族歌剧尤其是少数⺠族题材歌剧中极为罕见的,是可喜的⼀种进步。再看本剧运⽤常规编制管弦乐团,并没有⺠族歌剧司空⻅惯地加入民族特色乐器,但依然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的底色与风韵。因为⾳乐风格的魂主要存在于旋律、节奏与和声,把这些抓准抓牢了,风格自然鲜明。这就如同交响乐创作中,作曲家都是运⽤同⼀编制的管弦乐团创作,但我们却能听出德国、法国、俄罗斯、美国⾳乐的风格各异,道理是⼀样的。《三⽉三》以自己的音乐表达给我们⼀个启示:⺠族歌剧的⾳乐也可以这样写,任何对民族歌剧的教条化框定,都不利于其时代化的发展进步。2.⾃然妥帖的宣叙调写法:此剧音乐中没有国内⼀些原创歌剧中那种“实洋不化”的拙劣的“宣叙调”。此剧宣叙调的⾳程与节拍写作紧扣汉语的节奏、声调与动势,所以既能听懂,还兼有⾳乐美化后的好听。也正因此,这样的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之间的过渡就显得⾃然顺畅,使得声乐部分的⾳乐创作具有⾼度的统⼀性。而在小角色“阿虫”的⾳乐创作上,更将语言与风格、宣叙与歌唱融为⼀炉,创作出我认为最出彩的喜剧⻆⾊⾳乐。3、多重功能的合唱⾳乐:此剧的合唱开掘了多种表现可能,既有状物抒情也有旁白叙事,既有歌舞风情也有哲理思辨。合唱在此剧中的功能作⽤不仅仅是群众的声音,而更几乎是“第⼆乐队”,可以⾃由的表达作者的乐思、情感,与现场乐队⼀起营造⾳乐空间、表达剧诗内涵。
 
⼆、⾳乐创作尚待完善的方面:
 
1、序曲、序幕冗⻓繁复器乐的序曲,开启部分很好,展开部分已有过⻓的印象,还在纱幕内出现“⼥神”与⼈物群像造型,使得序曲不单纯。这是导演调⽤视觉给听觉解乏?还是创作团队需要视觉呈现⽽让让⾳乐拖⻓?请主创们思量。更⼤的问题是,序曲之后再来⼀个序幕,叠床架屋,累赘不堪。当然这主要是戏剧结构的问题,开幕是1956年,⼀幕是2017年,⼆幕再回1996年,颠来倒去叙述的好累、好⾟苦。但是作为歌剧,⾳乐结构的合理性体现在⼈物的⾳乐形象与⾳乐发展不能模糊拖沓,所以作曲家与主创们还需研磨结构问题,使之清晰并迅速推进。2、壮族的⾳乐⻛情感尚待突显壮族⾳乐⽂化留给世⼈的那种通透明朗、靓丽奇瑰,似乎在剧中显现的不够,⽐如在序幕“对歌”的场景时,本该充分表现出“对歌”⾳乐的灵动与歌者的智慧,但乐队过于复杂的配器拖累了⾳乐;3、期待动听、传唱的好歌好唱段所有观众都会对《三⽉三》有⼀个期待,那就是既动听、⼜传唱的“好歌、好唱段”,这不是“俗”,⽽是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要尊重这个“⽣我、养我”的⺠众需求,我们的专业和歌剧的事业才能“如⻥得⽔”。
 
本⼈近年观摩了⼤量中国原创歌剧,尤其今年观摩了于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和于北京举办的“中国优秀⺠族歌剧展演”,并参加了许多研讨会,窃以为,《三⽉三》⾳乐创作属其中的上乘之品。其成功的原因和作曲家的艺术⼈⽣密不可分,从作曲家的养成⻆度看,《三⽉三》是极具陆培先⽣个⼈艺术⻛格的创造,他的学习成⻓经历也必然反映并保证了这部作品的⻛格与成功,因为陆培⽣⻓于⼴⻄这⽚⼟地,早年于此吮吸的艺术初乳正是丰茂的壮族歌舞⾳乐⽂化,再叠加上在上海⾳乐学院和美国留学修得的当代⾳乐涵养与技法。⾮如此复合的艺术⼈⽣,就不可能造就这部⺠族歌剧《三⽉三》的⾳乐风格并奠定其成功!
 
李瑞祥,作曲家,上海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随后,星海音乐学院陈铭志、乐评人唐若甫、上海音乐学院梁晴、作曲家张然等人陆续谈了谈自己的看法。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责编:liu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