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至18日,围绕苏州城市规划主题,同学们通过走访“苏州市规划展览馆”、“苏州市古城展览馆”、“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盘门”、“苏州工业园区”等地,了解苏州古城的悠久历史和发展演变,对苏州历次规划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感触颇深。
尤其是参观“苏州市规划展示馆”,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历程,特别是是对苏州市三次抢抓历史机遇,推动现代化进程留下了深刻印象。苏州市自198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三次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每次规划都对城市发展方向、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古城开发与保护从80年代,一味强调保护,到90年代提倡在保护中开发;中心城区发展从80年代向西定向发展,到90年代突破东边地形因素限制,东西向展开;再到2000年,向南北发展,全面扩展局面的形成。
通过实地考察苏州老城区、盘门和苏州工业园区,既感受到苏州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始终把保护老城作为重要的内容,保护古城小桥流水的街巷格局、历史文化街区、老城风貌以及重点文物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同时现代化新区的发展则跳开老城,在东侧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在西侧发展高新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确保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序合理布局。同学们尤其对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吸取新加坡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经验,建设“轴线+圈层”的现代化新城以及邻里中心的建设理念、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的管理方式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真切地领略到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开发与保护抗衡?——镇村布局规划
为深入了解苏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的内容和发展现状,巩固课程的规划理论和动手能力,提高镇村布局规划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水平,本次综合实习对6个镇村进行综合走访调研。
4月17日下午,来到了吴中区临湖镇黄墅村,该村西傍太湖,北依太湖园博园,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之一。黄墅村建设规划立足乡村原有项目,将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打造极具本土特色的新乡村模式。目前黄墅村正在朝着规划的方向进行村镇建设中,十八间民宿、盈心阁民舍、“右见光荫里”特色民宿,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月19至20日,实习队伍先后前往了东山镇、陆巷古村、明月湾古村,对各特色、历史镇村进行了调研走访。既体验到了古村落的悠久历史,也感受到了现代文明与古文明交织的美丽,这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规划的意义。
通过走访,了解了陆巷古村如何逐步转变经济作物种类以及从以经济作物为主渐渐向以旅游业为主转型,也关注了明月湾村发展的瓶颈与问题,比较不同类型古村落保护开发模式。思考周庄古镇在旅游大发展背景下,古镇内部古建筑、街巷保护的困难。通过老师们的悉心讲解与深入地实际考察,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村镇规划的基本原则、任务与内容,深刻了解了乡村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比乡村的规划情况与现状,深入思考了现实与未来的矛盾,从而对规划工作者在乡村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自我定位,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理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水平。
东山镇镇区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十分到位,但是,过于注重古镇保护却忽视了古镇的经济发展,古镇核心区内部人流稀少,商业荒芜,与周庄古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木渎镇重视改善镇区环境、突出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塑造传统与现代风貌融合的镇区景观的规划布局,重点保护历史镇区内整体的空间环境、文物古迹保护良好,建筑体量、高度和色彩都十分符合古镇整体风格。三个古镇对比鲜明。
陆巷古村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有着“太湖第一古村”的美誉。陆巷古村实行分层次与分级保护,有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存点三个保护层次。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陆巷古村对于历史文化与建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规划与管理,既不失本土特色,又合理布局商业、旅游业等设施。太湖西山岛南端的明月湾古村以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而著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苏州市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之一。在这里,我们寻访村落古迹,古码头、千年古樟承载了千年历史;我们探访古建筑、街巷,黄、秦、邓、吴四大家族的宗祠老宅,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使得村落极富地方特色;我们穿过古寨门,踏在明月湾纵横交错的石板街上,感受古典静谧的太湖生活的同时,思考着明月湾古村保护开发规划的得与失。
镇村布局规划实习,让学生感受到古镇村规划,尤其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的不易。既要保护镇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又要协同经济社会发展对镇区予以一定程度的开发改造,历史文化名镇(村)规划中的开发与保护如何平衡发展,引发了同学们深刻的思考。
人文与自然相拥——园林景观规划
园林景观规划首先在拙政园花草亭台的疏朗雅致中拉开帷幕,实习队伍于4月16日在“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17日下午又前往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园博园——苏州园,在沐春园当中,我们浏览了“小筑春深”新苏式园林,并与前日拙政园古典苏州园林进行了对比分析。同学们从秀美园林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从游廊庭院中窥探到景观营造与空间布局的园林造园奥秘。
在后面几天对苏州东山镇乡镇的走访调研中,同学们发现许多乡镇的居民也按照苏式古典园林的方式来设计自家的庭院。在苏州的乡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乡镇经济繁荣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也感受到苏州乡民对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推崇。
规划落实与实践操作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4月19-20日两天结合乡镇规划布局专题,主要开展了土地利用类型剖面调研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部分。这两项内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也是同学们直接在实践中应用体会土地利用规划的专业知识的绝佳机会。
19号进行的是土地利用剖面的调查。前一晚,又召集各小组组长开会,交代了第二天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具体任务。各小组对着地图挑灯夜战分配着各自第二天的考察路线和任务,对疑问地块又进一步加深印象,以便第二天迅速找到并判断。从东山二十四湾山脚下开始,每个组组内进行分工,分别记录高程、土壤和植被,判断用地类型,登上二十四弯时,一边爬山一边还要关注周边植被类型的变化,及时取点记录,大家一鼓作气爬到了山顶。此时聆听张老师讲述东山镇村民种植方式的变化与村庄发展的关系,有了一路上的亲眼体会大家感受更深了。经过三个多小时艰辛的山路攀爬,大家翻山越岭,利用导航工具获取数据,顺利完成了土地剖面图的数据收集工作。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