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邀请名家展将于4月19日14:00开幕。本次展览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由院党委书记江乃兵担当艺术总监,“观念·形态”艺术工作室主持人谭根雄教授任策展,综合艺术系系主任王凯副教授为学术主持。展览纸上作品共计八十余幅,名家来自国内众多著名艺术学府和艺术机构。展览时间4月19日至4月26日。开幕式后,著名艺术家孙良先生将作讲座《镜像效应——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
展示数位艺术家的纸上作品,是应党委书记江乃兵同志邀请而集结成一种汇演式的集体亮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家天生的方向感,其始终朝向学术圣殿振翅飞翔,因此华东师大美院成了他们喙啄的目标——驮负艺术交流的重任,这也差不多地成为了诸多同仁们的一种共识。
这种“共识”,不仅仅是指学院似的学术互动,理论磋商、艺术实践上的相互学习、借鉴和体现某种范本的旨意,是因为艺术亟须承揽一种美丽,与此同时它还必备一份沉稳,两者才能相得益彰,那么人们拭目以待的艺术之路才能长远。
这里再添加一句:“鸽以羽毛聚,人以品行分。”不过这句话可能引发些理解上的误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吗?不错,一切与现实隐秘关联的艺术,毕竟不是马戏一场,不在乎围观者的热闹起哄,更不会得了便宜还卖乖。否则,虚假的踌躇满志必将遭人之烦、之厌、之恨。所以,当艺术不再腼腆,它就需要直面观众的勇气,接受不同方面的意见,包括虚心领悟那种即便是来自刺耳的批评······吼吼吼的斥责与詈言,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却验证了《梵高的耳朵》是英国作家贝尔纳戴特·墨菲卖得最好的一本书的内涵。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不是天才宿命的写照。而是长达七年的深度调查,详细地还原了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终身姿态:他如何在风景似画的阿尔勒乡村生活,又如何与社会碰撞和链接,以及从普通人的视角,展现艺术家的人性丰富,促就了梵高为什么能够精准描绘自己的简单诉求:高尚或低劣、平庸或非凡、聪慧或愚蠢所交集的生命过程:
为此,今天呈现十位艺术家的纸上作品,它大概就是上述文字的形像注解,通过图式勾勒、潦草设色而写尽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理解,同时它为眼下画界起到振衰起敝、严气正性之效,这点毫无疑问。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