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书画家李晓白:六秩墨耕路上钟情唯美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30 22:11:59
李晓白,1958年生于广州,祖籍广东新会,现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课题班刘大为工作室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白云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白云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曾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2009年全国任务写生展及其他全国性大型展。曾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书画界有人常言‘以丑为美’,在我看来则不以为然。”在李晓白的观念里,无论是他的国画还是书法,都追求“唯美”和“雅俗共赏”的主张,试想象用心打磨的画作里,一片清幽山水意境中加入杂草和蚊虫,何以让人净化心灵、感觉舒服?
 
走过上世纪六七十年的文艺贫瘠和匮乏,八九十年代收获好评,数十年来不断觅寻艺术的“补给”,年至花甲之年,李晓白始终在书画上耕耘和尝试,他将画家比作劳动者——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耕作公家地养活自己的同时,在自留地上不断试验探寻意境和形式。唯独“美”,是他在从艺路上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艺术萌芽对于李晓白来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小学里,他就喜欢参加各类绘画比赛,“当时对艺术尚无概念,只是抱着‘玩’的心态,要说真正得到启蒙是从初中开始。”
 
李晓白回忆说,当时在一条道上的宿舍里,住着一位病退的女知青,是一位艺术爱好者,时常有画友在其屋里谈论画作。李晓白每回经过,总是在一旁偷听,后来女知青得知他喜欢画画,就教他画画,从拿笔开始,在宣纸上学作画。“她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是在她的鼓励下,我走上这条艺术道路。”
 
那个时期,可以说是“封资修”时期,画册、字帖类的文学艺术资料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李晓白父亲从朋友处借来一本芥子园画谱。李晓白当时可谓“如获珍宝”,捧在手里手都颤抖,足足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来临摹,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抄写,生怕漏了什么内容,此后开始对绘画有所理解。说起这段回忆,李晓白还略带兴奋。
 
一本资料来之不易,一幅书画更是难上加难。上世纪70年代,李晓白一路“偷”着学,在越秀公园花卉馆看书法,现场偷偷临摹,回家再来书写。为了看打倒“四人帮”美术展,他从东莞赶回来,岂料过了观看时间,在门缝里唯一“偷看”到的是国画大师关山月的画作,印象尤为深刻。
 
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李晓白考上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当时的感受就是感觉上了天堂般愉悦,从农村里考出来不容易,更幸运遇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李晓白说,十分珍惜这个求学的机会,那时他总是最早进入教室,又是最晚离开教室,连饭都是在教室里解决。
 
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李晓白被分配到广州针织厂从事美术设计工作,一如既往地专注画画。除了上班时间,其余时间不访亲走友,一门心思就是创作,当时作画的桌椅也没有,就趴在地上,日以继夜地画,不断地构思、想象。
 
在李晓白的创作空间里,他展示了一幅1982年创作的《故土》,画作上大面积的树根,以及被逼迫到角落的手捧故土的回乡人,道出了饱经风霜、历经沧桑一面。一本80年代末的写生本上,每翻开一页都是林区风貌的记录。李晓白说,当时在林区写生,现场拼命地描绘,回来再不停“捣弄”,直到满意为止……整个80年代,他不断学习
 
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功底,李晓白并不固步自封,仍是执迷地钻入学习提升的空间,汲取艺术上的“补给”。为了更专注画画,他从文化系统公职单位退下来,成为一个专职画家。
 
1993年,李晓白进入广州美院国画系首届高研班学习,其毕业作品《岭南三杰》得到关山月的评价:“形神兼备,加之人物配景的二高一陈的代表作品都临摹得惟妙惟肖,整个画面也处理得很有历史感。”
 
2006年,李晓白北上拜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先后追随著名中国画大家李延声、刘大为等系统学习人物画。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精微素描”训练,即在一尺见方的素描纸上,对着一顶旧军帽写生,要求不用明暗地将帽子上固有的褶皱及帽檐上微妙起伏的结构都充分地表现出来。如今笔者看到这幅画作,可观察到密密麻麻的细微的笔触。李晓白说,这幅画画了整整一个月,最终明白导师的用意,在于训练自己观察对象的微妙变化以及用体积感来表现对象。
 
让李晓白印象最深的是“精微素描”训练,即在一尺见方的素描纸上,对着一顶旧军帽写生。
 
艺术道路上唯“美”在心中,一颗“志愿心”冉冉升起
 
前行路上一次次的“补给”,让李晓白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也攀上了更高的艺术高。他在自留地上不断试验探寻,作出了大面积泼墨、精微素描等书画艺术意境和形式的尝试。
 
在这过程中,“美”——是他在从艺路上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他的老师一样,李晓白始终坚持“笔墨是桥梁,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展现美”。他的画如此,他的书亦是。
 
古人常说能书者善画,能画者善书。李晓白说他要书写“靓仔字”,而不是“丑鬼字”,他认为书画需要宣传真善美,将心中的美好书画出来,以“雅俗共赏”。他说,可以试想一下,用心打磨的画作里,一片清幽山水意境中,如果加入杂草和蚊虫,何以让人净化心灵、感觉舒服?
 
李晓白追求“美”,更传播“美”。3年前一个尝试,他以“一带一路”为题材,将这份带有时代色彩的“美”传播到社会。彼时,他带领19人的团队,耗时8个月创作《南国商都》,从海上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岭南商业文化脉络铺开绘画,再现广州市两千年的历史文化。最终一卷画作集齐19人风格,却统一而集中,这是一份画家对社会的责任。
 
2013年底,广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李晓白当选为主席。该协会响应政府“文艺惠民”的号召,组织书画艺术家到一些边远地区,教小学生书法、绘画,给书画爱好者讲课等,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李晓白认为,当代画家更应该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心怀一颗“志愿心”,舍得付出,用手中的笔向社会传播美好,适应时代的发展。他希望更多的艺术家参与“文艺惠民”,到基层进行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传播艺术之美、时代之美。在区美协这个团体里,李晓白正这种态度影响着年轻群体。
 
区美协理事陈钢强称,李晓白作为协会主席,每回办画展都给他们一种“心暖”的感觉,因为他总是现场带着大家一起布展,搬搬抬抬的工作也不嫌麻烦,有问题及时现场解决。区美协秘书长曾绍尔则说,李晓白带着协会一帮年轻人,让他们都有了归属感,为协会做事他可以说是无私的,同时也给他们这群年轻人树立榜样,警醒自己“作为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做”。而副秘书长杨文培则尤为敬佩他在提拔年轻人上的做法,他会给每张画作进行逐一点评,指出其中不足,反复修改后提建议,真心让年轻人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