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于2018年4月1日下午2:30,在可一美术馆开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江南叙事”艺术展总顾问李小山,可一美术馆馆长钱晓征以及“江南叙事”艺术展策展人林书传,诚意邀请您拔冗光临!
“江南叙事·第五季”艺术展,经过对儿童画参展作品的公开征集,社会反响热烈,许多学校、艺术机构、培训机构及家长积极选送作品,最终组委会在大量应征作品中选择47位儿童参展。此次入选儿童画的标准,是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机构气息与教育痕迹更轻的作品。为此,策展人林书传呼吁“儿童美育不是画好一张画”。
儿童美育不是画好一张画
林书传/文
江南叙事·第五季,经过两个多月的社会公开征稿,收到了近500幅儿童美术作品,包括书法与绘画。经过策展团队的挑选,最终选择47位作者加入本次艺术展览。由于儿童创作者的加入,本次展览从30年代出生到2000年以后的作者从年龄跨度上超过70年。70年的年龄跨度是本次展览抒发时间主题的一次尝试,通过对整个展览作品的观察,其作品面貌亦如展览作者的年龄一样,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将儿童画单元与艺术家单元进行比较,儿童画单元则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作者无关,与作品的优劣亦无关,问题所暴露的其实是儿童美育的问题。对于儿童画的好,在这里就不做赘论,这其中有关儿童的天性,是一种必然的好,从古至今对于儿童作品本身,评价多为长者对于后辈襁褓中的溢美之词。在前面的征稿文中已经提出:儿童不可能画好一张画,也不可能画坏一张画。在征稿的整个过程中,策展团队依旧保持了前面的观点。对于儿童作品本身,其实不存在太多的好坏之别,儿童作品的面貌与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前并没有过多的区别。这种无区别再一次提醒了我们有关“天性”一词,儿童对于世界的观察,对于色彩的判断,对于形体的解读都似乎能够用天性包含,一种与生俱来却又随年龄增长而逝的东西。
对于儿童美育中“天性”的塑造,这是所有教育者所强调的,几乎无一例外。诸多教育机构对于类似“创意美术”的宣传,让人略感疲惫。创意为何?将画画在陶泥上,让老师烧出来;让儿童随意剪纸,让老师给他们拼出来;捏泥人,扎稻草,在画布上沾满颜料让儿童打滚?仅仅从材料中谈创意,在艺术领域不是正途,而在儿童美育中则可能是歪路。教育机构下的儿童创作几乎都奔着“结果”二字而去,其目的不在儿童,而在家长或者其他机构和老师。以至于多数少儿培训机构不断的进行材料创新,几乎无孔不入,并将成人展览中的诸多恶习带到儿童教育之中,时常包装出“小小艺术家”、“小天才”一类的称谓,又时常包下美术馆做集中的儿童作品展示。我们无法将儿童的兴趣等同于艺术创作,也无法将兴趣等同于美育。因为美育的培养和兴趣的培养不同,正确的美育能让儿童终身受益,而不正确的美育则会后患无穷。
当下的现状是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美育,他们依赖某个老师和机构,他们想着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却很少注重家庭艺术氛围的培养。我们可以说一百个儿童美育的重要性,这其中每一点我都不否认。但儿童美育真的是画好一张画,写好一张字那么简单吗?我的观点是,画什么不画什么,怎么画不怎么画并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画。作品之于美育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对于儿童审美的培养,孩童对于艺术史的早期印象,孩童对于世界的正确观察方式,儿童对于教育的独立性,家庭氛围对于儿童美育的塑造等等都与儿童美育相关,也同等重要。
江南叙事五与艺术单元并行的儿童创作单元,更想向观众表达的不是我们眼前儿童创作的完整性或是儿童创作在当下的多样性。因此策展团队在挑选儿童参展作品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一些机构气息与教育痕迹更轻的作品。通过一次次的展览让儿童作者获得被展出的信心,并转变身份作为一个观众通过作品去观察其他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则更为重要。一颗艺术的种子埋下,才会拥有选择继续或者不继续的权利。而对于儿童和这整个家庭氛围来说,欣赏并选择不同的作品,似乎比在现阶段画好一张画要重要一些。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