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上海荣宅再次开门迎客,上次没去成,这次不能再错过!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28 18:37:22
即将到来的四月,春暖花开,古往今来,诗人、艺术家们都喜好用春天赞美生命,它能带给人希望与活力。恰在此时,Prada荣宅继去年十月开幕活动后再次开门迎客,一场“罗马1950-1965”的艺术展正与人类展开了一场跨时代的对话。
 
一向冷静的Prada似乎每一步都走的有些“迟钝”,在去年其他品牌大肆开展活动项目的时候,它才缓缓而来,但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去年,耗时6年修缮的荣宅终于竣工,在这个纷纷抢占市场急于求成,生怕错过这波浪潮的“着急又焦虑的时代”中,只有少数品牌能够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步制造完整的设计,Prada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品牌之一。即便撇开品牌的种种历史,光从此次“罗马1950-1965”的艺术展来看,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品牌的真诚与实意。
 
“罗马1950-1965”展览海报
 
也许我们不知道,在众多投身艺术活动中的品牌或公众人物中,Prada所付出的实在太多。在2013年,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决定分别授予Miuccia Prada与Prada基金会的总裁Germano Celant以Leo以及Agnes Gund Curatorial的荣誉称号,以此致敬他们二人对现代艺术做出的贡献。
 
Prada女士本人,作为服务于基金会的董事长而声名远播,跟随着如John Russell,Roy,Dorothy Lichtenstein以及Chuck Close这些同样被授予Leo荣誉称号的人们的脚步,而被人铭记。“当Prada夫妇1993年成立这个艺术基金会时,当时的时装界根本没有其他品牌在做类似的事情。”Prada基金会总监Astrid Welter说,“前15年所有展览都是免费的。对米兰这个城市来说,他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座荣宗敬旧居,始建于1918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滩最显赫的私人宅邸之一,其主人在近代被称为“面粉大王”,是上海近代著名的实业家。2004年,荣宅被上海市静安区列为文化遗产,于2011年被Prada集团接收并进行修缮。不过,Prada对它的权利也并非完全拥有,属于租赁制,尽管如此,Prada仍耗费大量心血让它重获新生。
 
对Prada来说,修缮荣宅并非突如其来的冲动,而是一次最新的探索,从米兰的伊曼纽尔二世长廊,到威尼斯王后宫,再到位于米兰和威尼斯的Prada基金会空间,建筑一直以来都是Prada品牌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上海荣宅,不过是一次Prada艺术的延续。
 
如今Prada荣宅被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空间,用于承办Prada集团在中国的展览、活动、节目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交流,助力Miuccia Prada和Patrizio Bertelli在中国寻求与探究新的艺术与建筑。去年秋季,Prada在这座历史名邸启动了一系列文化活动项目,其中包括Prada 2018早春时装秀和以建筑为题的展览,展出有关荣宅的建筑修缮工程和Prada此前主导的建筑项目。
 
罗马1950-1965
 
“罗马1950-1965”艺术展算是Prada真正意义上在中国的首次艺术展,由Prada基金会筹划呈现,基金会艺术和科学总监Germano Celant构思并策划,展览意在探索二战后罗马蓬勃发展的文化和艺术氛围。该艺术展展出了由艺术家Carla Accardi,Afro Basaldella等人创作的30余件绘画与雕刻作品。
 
现场整体是用竹子做成的展墙,着实用心。竹子是被西方认可的东方元素,在中文里,它更代表着节节高升的寓意。同时在展览现场,你偶尔还能听见竹子因为温湿变化而发出如爆竹般的声响,好似一场即兴的行为艺术。
 
本次展览的海报是阿尔贝托·布里创作于1962年的作品。在展览现场,它很不起眼,但又有着的宏大力量,可见策展人的巧思和用意。这次的展览,是一场关乎于上个世纪文化的交流,所有真正用心的艺术家都是伟大而平等的。画中红色部分表面是一层透明塑料,黑色部分则是塑料和涂料燃烧后留下的痕迹,如鲜血般的红色,如弹孔般的黑色,站在画作前欣赏,令人浮想联翩。
 
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当时正处在意大利经济繁荣和工业化日益提升的历史背景之下,精神和文化的辩论,聚焦于语言革新和政法条例的中心论点。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意大利文化的创新体现在文学和电影领域,如以电影导演Luchino Visconti,Roberto Rossellini及Vittorio De Sica等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运动,亦有似Elio Vittorini和Cesare Pavese等作家及知识分子打造的以实验主义和思想包容为核心的非凡时期。
 
在艺术领域,四处可见争锋相对的辩论和煽动,对立群体及立场相悖者不断激增,罗马正是这场思想碰撞最关键的中心阵地之一。这场思想碰撞转化为对Renato Guttuso和Giacomo Manzù等艺术人物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的反思,以及对调和集体生活与个体经验、思想与政治激进、艺术与科学的尝试。
 
艺术家布里是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之一,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曾经选择做医疗兵,后来成了俘虏,在俘虏营里,战争引发了他的艺术和创造天赋,由此他开始走上了艺术之道。1946年,布里被释放,当他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时,眼前尽是战争和极权主义留下的满目疮痍和断壁残垣,以及无家可归的同胞,他的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和震撼。
 
从1948年开始,他的作品开始表现和隐喻战争的伤痛,"麻布"系列就很能代表他当时的创作体验。包括他创造的其它作品中,大量的原材料就是日常我们能接触到最不起眼的东西,诸如沙石、泥土、铁皮、塑料等,暗示了“万物皆有能量”。在时代的巨变中,泥沙下裹挟着层次不齐的伤痛、无助和愤怒。
 
在此次展览涉及的15年间,罗马从战争的废墟迅速发展成一个集美丽与痛苦、沉沦与虔诚、感官享受与辉煌的城市,如Federico Fellini在电影《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1960)中所描绘的所有矛盾一样。这座城市不仅吸引了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学者,如Alberto Moravia,Italo Calvino,Ennio Flaiano和Pier Paolo Pasolini,还包括一群活跃在Cinecittà的演员、名人以及意大利本土及国际著名的电影制作人,这里被美国人戏称为“台伯河上的好莱坞”。
 
多年来,这些人物将许多大制作电影带到了罗马,提升了罗马作为意大利首都在集体想象中的传奇地位。“罗马1950-1965”艺术展亦收集了那段时期的重要文献,包括历史照片和原版出版物,探究当时的文化氛围,再现此次展出所涉及的艺术家们的生活社会和文化背景。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彼此之间展开了连续且富有成效的对话。
 
策展人Germano Celant也是Prada基金会的总裁,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历史学家,对意大利的文化发展非常了解。如今,他已78岁,1960年时,他只有20多岁,此次展览上的很多艺术家,他都认识和了解,所以他才选择了他们的作品。Germano Celant认为选择在罗马的艺术家,能让大家知道意大利当代艺术的起源。
 
Prada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由Miuccia Prada和Patrizio Bertelli共同主持,是一家致力于艺术文化的机构。2015年,由Rem Koolhaas领衔的OMA负责构思设计,Prada基金会米兰总部选址于1910年代原酿酒厂的旧址,打造了一个后工业化风格的全新空间,其布局可致力于展出以当代艺术为主的文化活动,同时亦能兼容并蓄。
 
2016年,Prada基金会的前哨——位于米兰市中心伊曼纽尔二世长廊的观景台项目正式落成。自2011年以来,Prada基金会另一永久性展馆——建成于18世纪的威尼斯王后宫,持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从1993年至2014年,Prada基金会举办了诸多与电影和建筑相关的活动,包括世界级艺术家的专题展览、现代哲学会议以及大量研究展览与计划。自Prada基金会永久性文化中心在米兰正式对外开放后,Prada基金会随之便充实了研究性课程及拓展语言学领域的项目。
 
艺术是艺术,时装是时装
 
这些看似晦涩难以理解的连接似乎让人不好消化,因为信息量之大,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看起来如此陌生,但它们却真实存在过。大概也只有Prada,即便做互联网模式营销,对中国进行市场开拓,但仍保持着品牌真正那份奢侈的特性和用心给我们传递真正有价值有内容的展览。相比口号式、简单粗暴的生活价值观,这份难得,是人情味,也是奢侈品。
 
如今,奢侈品品牌纷纷与艺术家合作或为品牌制造艺术背景,大家也心知肚明这其中或多或少有着商业性质,但总比对艺术的不闻不问要好,毕竟文化和艺术都是需要经济来支撑的。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慈善家以及艺术机构都需要金钱才能茁壮成长,传递和熏陶大众,但有时候艺术最动人之处或许就是不参杂着其他的商业产品,而Prada基金会所做的任何项目正是如此,Prada女士本身就是个文艺爱好者,因此基金会所作的文化举措,不参与任何时装或其他产品的设计,而是一场真正纯粹的与历史文化对话的现代革命。
 
不过Prada荣宅出于对古建的保护,需要限制客流量。“罗马1950-1965”艺术展收取45元的门票,与其它上海艺术展门票随随便便就10起步的情况相比,45元绝对是非常人性化的价格,其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做一个象征性的“阻挡”。要知道每天爆满的客流量所赚取的门票费都不及整个基金会所付出的十分之一,更何况对于一个单品售价上万的奢侈品牌。
 
“罗马1950–1965”艺术展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