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的几乎都是长者,他们中有荔湾退休教师,有社区居民,还有一位从小痴迷于书画艺术、义教长达10年的理工生……
这是岭南街星光老年之家书画班师生书画展,俗称“刘绍威师生书画展”。
要说这个展有什么特别之处?
就得说说这位痴迷于书画的理工生——刘绍威老师
今年73岁的刘绍威是个“非典型”的理工生,虽说高中读的是数理化,退休前也是在广州市二轻局工作,但从小时候,他的身边就围绕着会书画、爱书画的人。这种缘分,让他一直对书画偏爱有加。
“我的父母不是专业的,但是会写一点书法,他们喜欢自己练。”刘老师说,小时候跟着父母耳濡目染,没少与笔墨纸砚打交道。每年过春节,他总和几个兄弟姐妹一起争着写春联。
他在乐贤坊小学读到了4年级,学校送他去荔湾区青少年宫学习绘画,打下了美术基础。他还记得,那时老师常带着他们到越秀公园去写生,画山画水画人画船。“我还有一幅画被放在了校长办公室。”他说。
刘绍威的书画作品获得过许多认可。
不满足于只是在少年宫学画,也不满足于仅仅是学画,刘绍威还对书法和古文字学有着非凡的兴趣。30多年前,他主动跑到中山大学去,向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教授学习古文字学。对此,刘绍威用了个有趣的字眼——“骚扰”。他说:“商教授很愿意教我,所以我也经常去‘骚扰’他。”
刘绍威学以致用,根据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做了许多张这样的“教案”。不同的字体、相同的文字,再加上他根据文字作出的画,便能很好地解释一个文字最初的由来。他解释道,比如图中的“景”字,太阳是“日”,亭子是一撇一捺,亭子下有人,组成一道风景,字体随着朝代演变,也就有了今天的“景”。
此外,刘绍威还在广东省文史馆向广东省著名书法家秦咢生、马国权学了3年书法。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不定期到图书馆研究相关史料的习惯。
留美期间的“教学”经历
2006年,刘绍威去了美国,认识了当地的一名白人英语老师。原本是去学英语的他,却和老师形成了互教的奇妙组合。
刘绍威告诉小e,他的这位英语老师对中国汉字兴趣浓厚,每每听到他解释一个汉字如何从甲骨文演变至今、汉字的象形时,就会发出类似于“原来是这样、挺有意思”的惊叹。“我跟他学英语,他跟我学书法、汉字,我们互学,哈哈哈!”
刘绍威费时2周完成的作品《春满岭南》
身在异乡为异客,时常想家的刘绍威还经常给白人老师介绍广州文化。“比如广东人爱吃点心,我就告诉他点心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刘绍威开始给小e科普:相传东晋时期一大将军,见到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这就是“点心”的由来。
而这位外国老师对墨西哥文化和玛雅文明都颇有研究,刘绍威从中扩展了不少“课外知识”。他们从一开始在文字上互相学习,渐渐变成文化上的互相交流,这段经历让他回味无穷。
归国义教,一教十年
2年后,刘绍威回国了。某天,在荔湾区退休教师活动中心,他看见一群正在练习书画的退休教师。“看到他们的画,我觉得有点不顺眼,想帮助他们提高一点。”这一幕,让他萌生出教退休老人学书画的想法,他大胆向老年大学提出义教的请求,不料竟被同意了。
义教的念头并不是一时兴起。大约20年前,刘绍威从媒体得知,在荔湾有3位退休老人一直默默做着义教工作。“他们自己办的这个学校叫‘艺英学校’,艺术就是书法、美术,英就是英语,全部免费教,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刘绍威慕名去拜访,见到3位只比自己年长几岁的老人把义教班开班得如此红火,心里也埋下了义教的种子。
在美国感受到传递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带来的愉悦后,这颗种子便发芽了。于是,自2008年起,刘绍威开始多了一个称呼,“刘老师”。
2012年,岭南街家综成立后,刘老师受邀在家综开办书画班。一直在老年大学向他学习书画的学生也跟着来到了岭南。每周二早上9点,刘老师的岭南街星光老年之家书画班(又称星光尚美书画队)准时开课,一小时教书法,一小时教国画,从最初的十几名学生发展到了二十几名。看着零基础的学生从不懂到懂,有基础的学生越来越进步,他感到满足。他还说,自己要多教点理论知识,让学生不仅会写会画,还能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
刘绍威不喜欢说“老有所学”,他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书画就是快快乐乐地养生。
“有的人年纪大了、生病了、走不动了,来不了,但是他们在我这里学习的时候能感受到快乐,就够了。我们这个年纪,荣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快乐。我出生在抗日最后一年,过了很多年没饭吃的苦日子。到后来上学读书,都是政府免费(支持),受过社会很多帮助。所以现在老了想回馈一下社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