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戏曲艺术的最高美学要求 ——「程式的间离性」和「传神的幻觉感」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24 19:44:22
我想,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及其历史价值,不可否定,但必须创造前进。这种创造和革新,决不是像物质生产工具那样只从实用的功利出发,创造了新的扔掉了旧的,艺术不是如此。即使它的思想有局限性,过时了,它的欣赏功能是有长远影响的。戏曲艺术是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不是要求它有什么实用的功利价值,而是要求它有高尚的欣赏的功利价值,也要求有理性的认识作用。
 
戏曲艺术的创造,尤其是在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处理上,借助于物质条件是极有限的,主要是靠演员人体文化的力量在舞台表现上发挥威势。它在千百年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独特的风格,它既具有一整套形式美的表现规律,又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比如戏曲艺术的程式,在各种不同的剧种中,就有谨严的和宽松的两种形式。
 
京剧、昆剧和许多古老剧种,形式结构比较谨严,但又有自由的一面,它的自由,正是寓于谨严的格律之中。同其中多种艺术成分,可分可合,可卸可接,可断可续,可离可聚,可淡可浓,无论是身段动作,歌唱声调,锣鼓点子,都是如此。在创造舞台形象时,只要能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新兴剧种,有另一种自由与前一种自由不同。前一种自由,是掌握了格律的自由,地方小戏和新兴剧种,程式比较淡化,除歌唱外,比较宽松,接近于生活,因而获得直接再现生活的自由。当然不是把生活的原型搬上舞台。正因如此,它的吸收容量也大,大可横向借鉴,但必须选择。如果只用声光喧耳夺目,情节怪诞离奇,似乎是现代化了,但表演无艺,即使艺高也淹没于扰乱的声色之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弄斜了重新再来,摸索岂容置疑?就是物价太贵了。我想有些新兴剧种,虽要继承,不是非要向老剧种看齐,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开拓创新,但应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戏曲经千百年来积累了无数艺术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它在舞台艺术上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的文艺气派,它运用了中国文艺的虚实结合、形神结合、意象结合等美学原则,创造出歌舞与戏剧相结合的形象形式。它克服了物质条件的限制,以简单的物质媒介,尽量发挥人的形体文化的巨大力量,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和天宽地阔的舞台境界。
 
以歌舞为媒介的表演,和摹仿生活的表演有很大的距离,它在表现情感上的浓度和深度,不是自然生活的形态所能比拟。而有概括性的程式中,存在着无尽的个性成分,其中包藏着程式和个性多方面的联系和距离,舞蹈身段与生活动作,有联系又有距离,歌唱和生活语言有联系也有距离。由此出发,整个舞台的结构中的各种艺术成分,都是有联系有距离的。我把它叫做中国戏曲的「间离」形式。
 
这并不是从布莱希特「间离效果」那里学来的,但也有所启发。布氏的「间离效果」要打破生活的幻觉,戏曲程式的间离与歌舞为手段的生活幻觉感不能分开,分开了便是「假戏假作」,不是「假戏真做」。戏曲程式的间离和它所产生的幻觉感具有力的对峙和结合。布氏的「间离」效果是人为的,戏曲的间离形式是在艺术的表现规律中产生的,我把它叫做「程式的间离性」和「传神的幻觉感」的结合。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有掌握歌舞形式的特殊的心理体验,没有这种歌舞的心理体验,便不会有歌舞和戏剧相渗透的形象的灵魂。
 
这种体验,首先要靠演员生活的体验,即演员对人物形象的体验,这里包含演员对形象的分析、理解、想象和具体的感觉,这是一;二是演员有了这种体验,再经过程式的中介,从而转化为有歌舞形象的舞台体验。这种体验,必须掌握高度的表演技巧,不然虽有深刻的体验也是徒然的,表达不出来的。这里涉及到演员体验和角色体验两者统一的问题,我把它叫做戏曲体验的二重性。这就是说,它要求掌握歌舞的技术规律,以严谨的态度运用戏曲的形式美去塑造人物形象的外部形式,同时把演员合乎生活逻辑的体验转化为人物形象的合乎舞台逻辑的体验。
 
所以「传神的幻觉感」就是要把歌舞表现性质的艺术和戏剧再现性质的艺术,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神采风貌、性格心灵,在规定的场景中深刻地表现出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和共鸣。「程式的间离性」和「传神的幻觉感」,就是要使观众感动得几乎忘我的同时,在流泪的眼眶里蕴含着审美的喜悦,既悦心悦意,而且耐味,并能做出道德评价的判断。我认为「程式的间离性」和「传神的幻觉感」,是中国戏曲艺术在美学上的最高的要求。这种表演方法,在世界戏剧舞台上是独树一帜的。
 
歌舞和戏剧相结合,其中就必产生间离,但也有偏重之不同。有偏重于歌舞与生活的间离,有偏重于舞蹈与生活的间离,因而就造成形象的形式和风格的不同。戏曲的舞台形象,虽然离不开物质媒介,主要是人的精神产品,是靠千姿百态的人体活动和无微不至的心理活动的内外交织所构成的程式的力量。程式是可以融化的,仍然靠形体思维的力量去融化它,程式不是铁板一块。表现古代人生活的程式,经过改造和重建,可以成为表现现代人物形象的程式,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真正要把戏曲的现代戏搞好,还必须从现代人的生活中去提炼程式,传统技术的批判继承和借鉴不应忽视。
 
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也有两种形式的自由。一种是淡化程式(也有部分不是淡化的),偏重于对生活再现的自由;一种是浓化程式,它克服了复杂技术的困难,偏重于对生活表现的自由。两种形式的自由,各有文野粗细之分。淡化程式,并不是简单地摩仿生活然后外加歌唱,有时插点舞蹈;而是要求歌舞和现代生活锤炼在一起,使生活的真实具有歌舞形象的意蕴。这在戏曲改革上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