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用引线穿针的办法,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不受织物材料经纬的限制,附着在织物上的一种工艺技法,由于地域不同,原材料的差异,因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我国著名的绣品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茸流派,如果从工艺上分,还可分出独自见长的针法与花色,如苏绣中的双面、劈丝,湘绣中的掺、游、齐、毛滚、网;蜀绣中的晕、插、虚、飞;粤绣中的钉、垫、贴、拼、缀,都具有相当特色。少数民族的刺绣也相当丰富多彩,色调瑰丽夺目,除了描绘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外,还用各种不同图案反映古代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人情,取材十分广泛。
刺绣之技术,相传源于舜,最早有文字记载可查则应追溯至汉代,当时刺绣花样有祥云离合、各类兽头,王嘉拾遗记载:“吴王赵夫人绣山川地势,时人谓之针绝。”
唐代曾描述,永贞元年一奇女子卢眉娘,年十四,功夫十分精到,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近于粟粒,而点划分明细于毛发,且品题章句一应俱全无一遗漏。据称唐代当时宫廷杨贵妃所养,专供妃院织绣之工就近七百多人,这些“绣匠”尽管受宫廷艺术的影响,有时也不乏创造出精细、富贵华丽之作,但她们的心态一般都是可悲的。唐代诗人曾作有诗曰:“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民间刺绣,那些出自农妇之手的绣品,则丰采多姿,朴实鲜艳。英国伦敦博物院,中国古物记略:“敦煌石室千佛洞藏唐绣观世音像一大幅,长约盈丈,宽五、六尺。观世音中立,旁站善才韦驮,用极粗之丝线,绣像于粗纱布上,色末尽褪,全幅完好如故,诚奇珍也。”
宋绣书画更极精美,明代画家董其昌,筠清轩秘录云:“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有绰约之媚态。”宋之闺绣画,针线细密不留边缝。
元代则绒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如宋人作品之精工。
到了明代,由于文人的介入和参于,使得画绣得到很大发展与提高。上海著名“顾绣”不仅名噪一时,并且影响了以后三百多年。
“顾绣”也称“露香园绣”,明顾汇海之妾谬氏首先开始。相传绣法从内院而来,劈丝细过于发,配色精妙,所绣山水、人物花乌,无不气韵生动,工致无匹,当时竞称为画绣,誉为当代一绝。
刺绣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真可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要说时代不同有不同的风格,就是一个朝代,每个城镇,甚至是同一个村落,刺绣的风格也有不少差异,这就是刺绣艺术的魅力所在。刺绣的作品自然来源于妇女的双手,她们在继承前辈刺绣的基础上,以自已对生活的观察,用高度的概括手法;巧妙的艺术构思,独特的造型语言;绚丽丰富的色彩;广泛的题材;精细多样的针法,绣出了强烈地方特色的图案。她们在刺绣时没有什么顾忌,敢于大胆地设想,根据自已的情感、观点,放手自信地去创作,把艺术一针一线地倾注到绣品中去,极大提高了民族的心理素质,陶冶了民族的审美情操。
责编:da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