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罗子杰访谈录“文化自信”千年传承,在自醒中复苏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3-22 23:05:05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其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对自然规律的总结,结合到各地的情况又可以细分出各民族的差异化表达,存在个性化的理解与升华。
 
千年传承,自醒中复苏
 
中华文化在过去数千年的发展中展现出很强的传承性,同时亦在历朝历代中得以发扬,经典之中便可以探知中华文化的千古魅力,从众经之首的《易经》到《黄帝内经》、《道德经》、诸子百家经典等都在不同时期得到学习、理解,在知行合一的探索之下展现顽强生命力。中华文化,同样在古代与当代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诗书礼乐之外,更有茶文化、香文化等诸多内容。
 
《洛神赋图》局部
 
回顾数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就在于其传承能力的强大,自身蕴含着超强的自我修复机制,几千年来我们的主要文脉从未中断与变化,即使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化发展方向也不会迷茫,“和”的思想更加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学习西方与海外的优秀文化元素,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度”成为了主要的关键字之一,在吸收外来优质元素时,是否要全盘抛弃自己?例如五四以来,提倡西医治病,对中医采取打压甚至全盘否认的态度,而近年来国家与民众逐渐回归理性认识,看到中医在千年发展之中蕴含的丰富宝藏,也开始探索中西结合的医疗发展体系,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即使一时的对外或者盲目崇拜,也终将回归中华文化的本源,诸多的一时热潮也终究是短暂形式。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已经从物质上的自我满足逐渐转变为第二类的精神需求和更上层的信仰需求,也因此对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需求。
 
现阶段,中国社会从国家到民间开始反思、重拾传统文化并对其升华,这是一个积极正面的发展信号。社会中也因而出现这种途径与通道,民众也愿意去了解国学、茶、花、香等不同文化形式,从而在行动上肯定中国文化对我们生活的指引与重要性,这是一个民众重新建构中华文化认知系统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对自己文化的透彻掌握和充分肯定,以此进行的对外表达。而自信的表现一则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和认可,二则就是对外交流中的准确传达与输出,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现今社会上下都在热议“文化”,这是好事,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强大根基和强劲生命力,这些年无论是对国学经典、诗书乐的追求还是对于茶、花、香等雅文化的接受与喜爱都是在文化自醒中对于“自信”的践行。
 
而建立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文化是一系列行为最后的目标,最终需要“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在形式上的“文化”包装与表现离不开内心对于文化的充分学习、理解、实践,将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文化内化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自律的自我规范。比如不少游客在国内、海外的不文明行为很容易被媒体进行有目的性与导向性的报导,从这个现象上我们需要反思与行动的就是,不断加强对“礼”的学习,对社会价值观的统一,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内涵,做出符合社会与道德层面的日常生活规范。
 
“上下探索”,把握文化方向
 
这一波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也可以以我们熟悉的香文化作为切入点,来看待中华文化的真实内涵。中华的香文化肇端于上古香祖炎帝神农,至先秦期间逐渐形成祭祀用香、生活用香;经过汉晋的不断成长,丝绸之路的产生,西域各国和南海各国的香料不断涌入到汉地,促使这一时期香文化在用香形式和制香得以丰富,熏香法、和香术开始产生;到唐代对天然香料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从而致使宋元达到香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再经过了明清的传承与发扬后,近一百年传统的用香文化被西方的“香水文化”代替,本土的天然用香文化却无人知晓。当代,香文化开始全面复兴,虽然处于基础的复兴期,但相信很快会重拾辉煌。从对香文化发展的总结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中既使很小的领域,它依然根植着民族文化的强大基因,拥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具有跨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大家可以先通过了解某一项生活技能开始,比如香文化,从而去学习传统文化,重新构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以此延伸和升华;这就是方便法门。
 
罗子杰法国巴黎歌剧院展示“中华香礼”
 
中华文化最高的精神内涵就是“道”的层面,去学习、了解香文化的人更是藉助这样的文化形式来进行自我完善,培养自我的心,从而深化对自我、自然的认知,增强智慧,最终追求“道”这一终极目标。这也符合中华文化中的“下学上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易经》中所阐述的文化在人们心中存在的形式;一切的技能、技艺、技巧、方法都可以称之为“器”,古人倡导通过对“器”的理解,从而实现通达天地、和合自然的目标。所以往往我们接触中华文化是从其最外在的“器物”表现形式入手,一步步探究,通过对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逐步反观自我的心性、调养身心、养其良好德性;最终追求“道”的终极目标。因此对于香文化而言,也是从制香、品香的技能中体会香所传递的精神世界。“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方法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刚刚过去的春节,其中就包含了节气用香,另外还有文房用香、民俗、宗教用香等各种表现形式,老百姓对于香其实也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加强中华文化理解与学习,增强“文化自信”的良好方式。
 
在2017年国家特别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振兴,尤其是在12月提出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导意见》和2017年3月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指引,也是文化复兴中对未来目标的具体规划,文化的发展应该在了解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先以技能技巧为根本,进一步深化转变为自己能掌握的东西,在不断形而下的积累中,最终能够进入形而上的境界;之所谓“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就是这个道理。
 
罗子杰北大百年讲堂展示“中华香礼”
 
面对到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快速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很多领域都面临到失传甚至绝迹的威胁,但随着全社会对文化认同的大氛围复苏,越来越的年轻人愿意主动参与进来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这是值得鼓励的。在此过程中,保育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直接复制,比如去复制唐宋的生活模式和理念,毕竟在科技时代我们无法回到封建时代的生活模式,能用手机联系的情况下怎么会选择飞鸽传书?这也是《易经》中“变易”的逻辑;文脉必须保存、精髓应该传续、而形式则可以变通。所以传统文化的复苏,不能一味沉溺在过去文明的荣光中,而要不断探索它的当代化特性,使之在当代文明中越发充满活力。而除了确立文化的“当代化”特性以外,更要凸显其“国际化”、“时尚化”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化”上,中国文化从未在闭塞之中集大成就,汉韵唐风正是因为积极吸纳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因素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主体之“大”。在现今时期,复苏中华文化也需要不断开眼看世界,将其他文明中优秀的因子吸收,完善自身,从而不断焕发新活力。明清的闭关锁国,天朝上国的止步不前的思想恰恰是中华文化最沉重的枷锁,而并非最有利的保护手段,昔日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而在“时尚化”上,我们需要探求传统文化的人群覆盖,不能一味地追求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结合时代的元素,不断将传统文化再包装,推向时尚前沿,让更多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乐于接受。比如每年国际时尚界都会发布关于流行色的主题,各大品牌也会发布时尚新品,往往都会出现“中国风”的身影,也彰显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的表达,才能够赋予传统文化全面复兴过程中的新能量。
 
所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化”隐喻的是“变易”的逻辑;“国际化”是强大的包容与融和;“时尚化”是发展、创新和引领。因此,复兴文化必须要把握好“当代化”、“国际化”、“时尚化”这三个关键方向。
 
唐鎏金长柄莲花行炉
 
催生文创,深植华夏文脉
 
在对文化的不断创新尝试中,文创产业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非常之必要的,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它也拥有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但要想行稳致远,必须依托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强化对中华文化的核心理解,才能给中国文创赋予生命。近期,红遍两岸四地的《国家宝藏》节目,就是在不断回顾传统国宝文化的基础上,探寻它的今生故事,用创新的形式服务乃至影响新时期的中国人、华人与国际世界。特别是在谈到洛神赋图时令人印象深刻,在21C,出现了一个90后的中国女孩将自己在西方社会学到的各种绘画技能,最终依托对洛神赋图的传统诗画理解,创作出洛神赋的漫画版本,通过出版绘本的方式,获得多个国际大奖,将中国故事演绎的生动精彩,这正是完美的诠释了当今文化发展、文创产业的一个核心思路:不断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时代的新形式,这也验证了创新的源动力在于文化。如今文创产业的热潮一波接一波,但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中,很多从业者仍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学习,因而多在“形”的层面摸索,而忘记了内在的“文化神韵”,两岸的故宫文创之所以热销,也在于形神兼备的创新,更易于民众接受,在现代包装中更好地推动了国人对传统文化、国宝的认知,所以未来仍有一个广阔践行探索的空间。
 
再例如,中国的剪纸文化是传统文化毋庸置疑,但是几十年来,一直都在旧有的形式上展现,让不少民众都觉得其“过时”了,缺乏了当代化、时尚化,而爱马仕的一个创新应用,将它融入到产品设计中,瞬间大红,这就充分反映出民众对于表现形式创新的需求,也对于国内的文化从业者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为什么传统技艺能在西方品牌中大放异彩,而我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强大能量;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知识架构在文创从业人员心中还没有很好的搭建,大多数的文创人员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中华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运用和创作中抓不住传统文化的主脉;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但回过头来看,对于文创行业又不能一味追求三花,容易落入“形”的过分与盲目追求,而忘记传统文化的内核,抓不住核心纲领来发展文化。所以还是需要文创有个核心与全局的把握,实现传统文化中的“致中和”。
 
《松溪斗茶图》
 
而在全民族、全国推动文化自信,就必然应该重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一者是从小的教育非常必要,在幼儿时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去学习、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深厚的认同感。二者,更应该推动系统的教育,在当下的国学热、汉语热中很多都是一窝蜂的追逐现象,导致到社会上各种不具备资质、没有系统性的传播方式横行,从而让民众对于民众产生片面的了解,甚至是误解,很多一味追逐商业利益的行为更是打上文化的旗帜,令到原本的文化特色蒙尘,民众也因此受到错误的指引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化本身产生偏见与疏离。
 
再者,在这个文化复苏,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必须加强国家的引导与监督角色,不能坐视诸多偏离方向的行为一再传播扩散,伤害文化形象与民族情感,不能靠“消费文化”而让民众负面了解文化,最终并不利于长期的文化自信的树立。
 
中国文化回归到本性就是一种“致中和”、“中庸”的思想,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事务纷繁复杂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找回传统文化复兴的正确方向,在开放、包容与创新中找到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转自:《澳门月刊》3月刊第2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