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
协办单位
北京宝岛妇产医院
开幕时间
2018年3月24日上午10:30时
展览时间
2018年3月24日——3月28日
(上午9:00—下午4:30)
展览地点
北京荣宝斋大厦二层
(北京市和平门外琉璃厂西街)
艺术家简介
朱常棣
1938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市。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顾问、四川省山水画会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成都市委统战部蜀都书画院副院长,成都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师。
朱常棣自幼习画,唯跟恩师朱佩君学画,受益匪浅,后自攻中国山水画,秉承书画七十余载,开辟了巴山蜀水的处女地,为四川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成为了德艺双馨的实力派大画家,是巴蜀山水画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作品常参加全国性大展:全国写生画展、全国书画展、全国山水画展、全国画院双年展、全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第八、九届全国美展等等。曾获银奖、铜奖、优秀奖、佳作奖等。并在:北京、广州、天津、安徽、郑州、兰州、昆明、泰国、缅甸、台湾、首尔、吉隆坡、纽约、德国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有《朱常棣山水画集》《朱常棣山水画》《朱常棣线描写生》《朱常棣的巴山蜀水》《心像写意—朱常棣山水画》《魂迷巴山蜀水—朱常棣山水画》《“大家讲堂”朱常棣山水画》等数十本画册。
朱常棣主攻巴山蜀水,视野广阔,其作品分为三大类,一、高原系列,主要描绘四川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地情风貌,如《谷玛早春》《九寨外的金秋》等;二、江边系列,主要描写四川江河、峡山、悬崖峭壁之风情及巍峨雄伟之气派,如《宁嘉河畔的小镇》《金岷河上》《金渡河的早晨》等;三、农家系列,主要描绘四川盆地农家之风土人情,以如诗如画之小品为多,如《南梓金村》《秋声》《邛峨山下》等。他经常画大幅作品,但也能精心制作精细的山水、花鸟小品。他的最大作品《九寨外的金秋》在浙江金阳市绘成,长为44米,宽为5.2米,存展在东阳市东方卢浮宫。他的最小作品,山水小品(一套10幅),长为14.5公分、宽为9.5公分,现存于成都浓园国际。花鸟小品(一套10幅)直径为10公分的园形作品。
朱常棣提出:物体在光照下均为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总结出“形体学理论”,在山水画创作及教学中取得显著成就。
1938年,朱常棣出生于山城重庆,偶然机会接触绘画便情有独钟,为其漫长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基础。多年居住在嘉陵江边,生活在吊脚楼里,家乡的秀山丽水给了他无限的灵感,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山水画画法,作品传神逼真,传统笔墨功底深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笔墨雄健清新,酣畅遒劲,浑厚中求透脱,凝重中现空灵,颇得林木山川烟蕴气韵。
近观其作品画面层次分明,远景缥缈,近景厚实,立体感强。气势磅礴的山水下,伫立着星星落落的小房子,重墨淡彩、枯笔皴擦、天真古朴的用笔使他的作品气势恢宏,在盛产山水画家的巴蜀地区独树一帜。
朱常棣以具象的抽象意味,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使作品获得新的形式结构与笔墨语言的鲜活性与独特性,呈现出宏阔壮丽、明朗清新、激越悠扬的风格特色,画面回荡着时代精神所谱写的旋律,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气息。在他的笔下,巍峨壮伟的悬崖峭壁、极具韵律的壑沟怪石、烟云缭绕的三峡江雾、茫茫浩瀚的迷人仙境,这都是画家的人生追求与完美之梦。
名家点评朱常棣作品
朱常棣的作品,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气息,但他的作品又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照搬,而是一种感悟、提取、凝练与升华的结果。他以一种具象的抽象意味,一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使他的作品不仅获得新的形式结构与笔墨语言的鲜活性、独特性,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由个人真切体验和感受而带来的浪漫诗性,呈现出宏阔壮丽、明朗清新、激越悠扬的风格特色,明显地回荡着时代精神所谱写的旋律。
——贾德江(原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
《春拂碧水潭》138cm×67cm 2016
朱常棣先生的作品很具有思想性。他放眼祖国大好河山,挥毫巴山蜀水,不断地深入生活,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他用他特有的观察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人为之美、生活之美,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激励,令人震憾。他的作品是从生活和四川特有的风光中创作出来的,具有醇甜的四川乡情和人民情感,是百姓喜欢的好作品。看了他的作品后给人一种扑面而来、十分清新的现实生活气息,但又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一种情感的概括、凝结、超脱、高远。品读他的山水画作品,常常感到他在不断地探索,在艺术创作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观感,完善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与道路。他的山水画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实现他为祖国山河存照、立传之夙愿,这是他对艺术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蒋东生(原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朱常棣的画,既有传统的笔趣与墨趣,又有现代的构思与构图,古今结合,推陈出新,方向是正确的。不过,如果只有这个长处,读者是不会感到满足的。艺术毕竟是以其独特性征服读者的。朱常棣的艺术独特性,据我看表现在醇酽的四川乡土味里。读他的画,往往引出我的一段记忆,仿佛我会见过此景似的,其实并未到过那里,真中见幻之后,又视幻为真了,不正是这样吗!
“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常棣兄向来注重实地写生,只有“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白纸对青天”。下三峡、入青城、观雪山、登剑门、跋峨眉、涉古堰,巴蜀河山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量实地写生的基础上,他突破传统笔墨藩篱,适当融入西方艺术手法,提出“物体在光的作用下均呈现出基本几何形态及组合”的观点,创造性地建构出适合于自身的绘画语言体系。他上承“北派”山水,于范宽用力最深,然化范式“雨点皴”,而多以苍厚的点造型,不论山峦、土坡、丛树,均罩以此点。此“苍点”又非传统的“雨点”、“米点”,而是更多地具有画家自身的笔墨手法。同时,配以逸笔写出的“折股钗”线条,线条组合注重架构,有棱有角;施以干墨皴擦和水墨渲染,最终形成了风骨开张、点线并重、水墨交融的笔墨手法和苍润、醇厚的表现风格。在画面构成上,他以一种饱满、几何、整体的构图和强调黑白对比、墨色对比的用色方式,使其作品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几何张力,更显得坚硬、强韧、大气、雄浑。
在朱常棣笔下,山,总是想方设法曝露出它们的骨骼,并维持住身躯的挺拔,而不论它们披着植物的盛装,或者本身就是荒山秃岭。至于山体上的岩石,无论线条曲直,块面方圆,皆以体量的形式,上下左右地交错、堆叠、挤压和穿插。不过,几何化的构形也赋予了每一块岩石以清晰的边界,令其即使在最牢固的榫接中也不显得彼此纠缠。这就是说,它们仍然是果断的、坎切的,即使遭受重压,变成了书页的形状,也不愿失去刚性的魅力。
——吴永强(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