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像深处佛国山水”于2月3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首次将“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和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摇篮”的新疆龟兹古国壁画等世界文化遗产“请”到上海,全程跨越5000公里。
怀着敬畏之心,仰望这些千里迢迢来到眼前的尊尊佛像和幅幅壁画仿若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一定有人像我一样好奇《造像深处·佛国山水》展示的是什么呢?看名字,只是关乎宗教吗?对不是佛教徒的人来讲就高深莫测,完全看不懂,看不懂啊?!
那么就请加入彩漾看展之旅一同去探寻一下答案吧!
何为“造像”?造像的深处有什么呢?
何为“山水”?佛国的山水和我们常说的大好河山一样吗?
这是一个关乎自然山水的画展?
度娘这样告诉我:
造像,谓塑造物体形象。
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也指相片;照片。
语出三国魏曹植《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清张之洞《哀六朝》诗:"《玉台》陋语纨袴斗,造象别字石工雕。"
文字有点多,出处有点远,理解有点……
但站在展厅里,困惑于字里行间的确切意思扑面而来。
这尊出自宋代工匠之手,高达两米多,一双吊眉眼,貌似凶悍的供养人(供养就是通过给佛陀、菩萨、僧侣提供食物表达心意,建立功德,希望获得佛的保佑的人),在我们面前高大威严,霸气凛然,瞬间在我们心里获得“悍妇”之称,居然是典型的宋代美女:面部丰满、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
正如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造像各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它的肤色,脸型及其服装的特征上,分辨出它是哪一个时代的人,哪一个种族的人。"
那这些塑像,绘画深处有什么呢?就是佛国的山水?
可一路看下来,我并未见到多少“山水”画。
于是,我们继续探寻……
要知其中深意,让我们首先来看其主题中的这个关键字——“佛”。
“佛”由一个“人”和一个“弗”组成。
华夏祖先造字的时候,赋予其意为:非同一般的人。
在佛教起源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通过“觉察”成道。《佛陀传》中有说“‘觉察之道’可导致完满的醒觉。”悉达多醒觉了,“醒”用当时的语言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叫“佛陀”。于是,乔达摩·悉达多就被称为“佛陀”,创立了“佛教”,建立了“佛国”。
那何为“山水”呢?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古往今来无论在诗词还是画作中,山水浑然一体、不分不离的,连接这一切的是自然。
策展人戴志康说:
“我们这一次展览,是把它在山水社会格局里边来讲。山水社会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山水精神,其中包括儒家和道家,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我们希望把这个精神推向世俗社会,走向全社会。山水精神的社会化,大众化。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把佛教精神引进来,形成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概念,这并不是说儒释道三者的对话,而是我们想去呈现这样的一种过程和中国古代精神的状态。”
站在展厅里,被这些作品所围绕,原来此“山水”非彼“山水”。对我们俗人来说有点难理解其中的玄妙,对我们要带去熏陶一下佛性的孩子来讲更说不清,看不明。
从佛传故事石碑中关于佛陀的八相成道为导航
看佛陀累积几世的善行的佛本生故事壁画
到得道后的佛传故事画
再到世俗生活中的供养人风俗人情记录壁画
我理解的“造像深处佛国山水”就如同这个角落里北魏时期的小沙弥“造像”。他面露憨厚而又略带稚气的神情,俯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细眯的双眼,又好像在琢磨刚才的说教,而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的永远的会心的微笑,使你看见了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翘顿悟了其中的奥妙:“像”为心所生,“佛”为心所醒,醒觉深处是曼妙山水,风景所在是天人合一。我们来自山水间,荡漾天地中,归于尘土里。
如此豁然开朗后,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心像深处的山水间探寻其千年之间留给我们的宝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