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俗闹元宵”
中国·芦溪第七届灯彩艺术节
3月2日(正月十五日)即将拉开序幕
小伙伴们和小溪一样很期待吗?
芦溪系中国灯彩艺术之乡,自古就有“上元张灯”的习俗。灯彩艺术的种类较多,如鱼灯、狮灯、牛灯、茶花灯、划旱船、民间故事、中秋烧瓦塔、板凳龙等。灯彩艺术节荣获江西省首届“赣鄱群星奖”。目前,芦溪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说看过3个以上就很牛了...
古城缩龙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IMG_4539_副本.jpg
以芦溪镇古城村为代表的缩龙,可称萍乡一绝,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相传为家住芦溪镇新田村严家冲的明代宰相严嵩之远房族人从北京按图索骥而来,因严家冲严氏家族势单力薄,无力发起缩龙表演,遂联合古城村民一道行事。传说,这条缩龙能扶正去邪,召之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确保一方兴旺发达。
93.JPG
缩龙长33米,分为11节,口含龙珠,头顶一独角,故又称独角龙。缩龙身围直径0.5米,龙头重达30公斤,制一爿缩龙要用500公斤竹木等材料,龙身可伸缩。缩龙表演有金龙闹海(大之图),盘龙绕柱(绕屋柱),真龙报春(闹新年),神龙归位(团龙)等。出灯时气势磅礴,十分壮观。
南坑车湘傩舞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车湘傩舞.jpg
以南坑车湘傩为代表,起源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迄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俗称“仰傩神”(仰,地方方言,跳的意思)或“耍傩神”,因它有傩庙、傩面具、傩舞,“三宝俱全”,在国内也是罕见。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表演2.jpg
车湘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傩庙古朴雄壮,傩舞粗犷诙谐,傩面具庄重古朴,堪为古文化之瑰宝。车湘傩舞表演有太子习双刀、王爷习武、兄弟简舞、关公舞大刀。车湘傩舞因其动作简朴刚劲,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保持着原生形态特质,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年丰舞狮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111_副本.jpg
年丰舞狮始于清康熙年间,相传是因天灾人祸,有彭姓乡民为求平安,从外乡引入。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IMG_4609_副本1.jpg
年丰狮造型酷似真狮,狮头原先用竹蔑扎制,现用玻璃钢翻制,狮身披金黃、橙、紅色毛。年丰狮一般8人,舞狮4人,耍绣球1人,伴奏3人。年丰狮属北狮一派,又融文狮和武狮为一体,不仅有擦痒、舔毛、抖毛等小动作,还有跳跃、翻滚、腾转等高难动作,其中高台阵势最为惊险。由桌、凳搭成的高台,雄狮与舞狮球者逐级跳跃而上,在高台上打滚、腾转、站立,而后高空纵跳打滚而下。雌狮则在高台下表演打滚、站立等动作,把兽中之王机灵威武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年丰狮因为动作难度大,舞狮者都有武术功底,都是12、3岁便开始习武。年丰狮在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上埠牛带茶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牛带茶表演(刘清摄)_副本.jpg
源于清朝,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盛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主要用于过年祈福,庆贺等。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埠牛带茶.jpg
“牛带茶”的表演形式集说、唱、舞、灯为一体,并配以民乐伴奏。“牛带茶”表演内容为“渔樵耕读”。“渔”为太公钓鱼,“樵”为武吉砍柴,“耕”就是“牛灯”,有起春、犁田等,“读”为四郎读书。分为打春锣、赞土地、送阳光、打太卦、讲白话、张三打鸟、李四郎读书、武吉卖柴、太公钓鱼、犁田、采茶共十一个章节。诙谐幽默,雅俗共赏。
元宵节
每年芦溪的灯彩艺术节
现场如果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这两个成语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除了4个省级非遗
还有很多其他的灯彩项目
你认识哪几个?
高跷傩舞
曾走出国门出访毛里求斯
21.jpg
高跷,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已有此活动。六朝以前称“跷技”,宋代称“踏桥”,清代始称高跷,是汉族节日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歌舞表演艺术。
芦溪高跷傩舞,表演者脚踩一尺至三尺高的木跷,由6位农民扮演赵公、土地公、关公、钟馗、太子、雷公等六位傩神与鬼魔进行搏斗,最终实现了驱邪鬼、逐病疫,消灾祈福,确保了一方太平、五谷丰登。
2006年,芦溪县芦溪镇高楼村高跷傩舞队应毛里求斯共和国华商总会邀请,前往该国参加4月29日举行的"中国·毛里求斯城镇食品和文化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