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平昌冬奥会上,来自俄罗斯年仅15岁的扎基托娃,凭借逆天编排难度和出色的跳跃技巧取得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奥运冠军。
同样不能忘记的是以同样156.65自由滑得分获得亚军,18岁的小师姐梅德韦杰娃所带来的《安娜卡列尼娜》,观众陶醉于她的表演,仿佛是一场芭蕾演出,随着她经历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一生。
在花样体操和花样滑冰等体育项目中找寻俄罗斯选手十分简单,那些最会表演的就是……
“战斗民族”几乎是传奇的代名词。
比15岁花滑少女还要传奇的是,自1990年成立起,第二年就以柴科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被列为历史上同一曲目最好的录音之一,跻身名团的行列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你知道音乐都维也纳?俄国音乐家有活要说!充满艺术戏胞的战斗种族除了
“老柴”柴可夫斯基,还有
斯特拉文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穆索尔斯基
肖斯塔科维
格林卡
………
名家大师的名字永立丰碑之上。而现今的俄国全国共有70多个交响乐团,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乐团。
名团
世界第十五大交响乐团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
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由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普列特涅夫于1990年创办,团员都是前苏联一流交响乐团中的高手,大多可独当一面担任独奏,11月在莫斯科举办创团第一场音乐会后,Virgin唱片公司立刻表明愿意替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录制第一张专辑的意愿。
乐团出访过欧美各国,在几乎所有的知名音乐厅和音乐节演出过,如:英国爱丁堡音乐节、英国逍遥音乐节、瑞士琉森音乐节、澳大利亚悉尼音乐节与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艺术节。
1996年首度在英国伦敦BBC逍遥音乐节演出后,《旗帜晚报》乐评人写道:“他们的演奏美丽到令人神魂颠倒,听众为此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乐团录制的第一张专辑柴科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专辑被英国著名的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列为历史上同一曲目最好的录音之一。并被其评论为"令人惊叹的体验。人类可能演奏出这样的音乐吗?"
唱片《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Prokofiev:Peter And the Wolf)曾获得2004年格莱美大奖,使得乐团成为第一个获得唱片业最高荣誉的俄罗斯乐团。
钢琴家
钢琴、指挥、作曲“三栖”大师
钢琴家: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不仅是卓越的指挥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伟大的作曲家。
从摘得第六届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的桂冠、被公认为“20世纪后半叶俄罗斯钢琴学派代表人物”,到成立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并成为卓越的指挥家,再到凭借杰出的创作才华位列当代俄罗斯优秀作曲家之列,不断“跨界”的普列特涅夫,堪称乐界传奇。
1978年他一人包揽了第六届国际柴科夫斯基比赛的第一名和金奖。
普列特涅夫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国家级荣誉和世界级大奖的获奖名单上,包括2005年的一项格莱美奖。2007年他被授予总统奖和“服务祖国”勋章。
普列特涅夫从1993年起开始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合作录制个人专辑。他的专辑不断获得格莱美奖提名。
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卓越的指挥家,伟大的作曲家,一个超越平凡的人,也是一名大胆挑战传统分类的艺术家。“令人折服的精湛技艺和无以伦比的创造力是他钢琴演绎的标志。指挥家的璀璨生涯似乎使他的演奏更具有交响性,音调也更富想象力。”(德国《世界报》)
名指挥
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斯基
指挥: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斯基
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俄罗斯指挥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新生代指挥中的佼佼者。自2010年起,他开始担任俄罗斯鞑靼斯坦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并带领乐团逐渐成为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管弦乐团之一。
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俄罗斯指挥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新生代指挥中的佼佼者。自2010年起,他开始担任鞑靼斯坦共和国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并带领乐团逐渐成为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管弦乐团之一。
在2016年12月,亚历山大带领鞑靼斯坦共和国国家交响乐团开启了欧洲巡演之旅,同钢琴家丹尼斯·马祖耶夫,瓦伦廷娜·李斯蒂莎一起参加了布拉迪斯拉发音乐节,并一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奥地利布鲁克林音乐厅、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家剧院和瑞士巴塞尔音乐剧院进行了演出。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由Mezzo频道录制的,并于2017年4月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播放。
中国最年轻的单簧管演奏家,现就读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
沈恬逸,1997年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3岁学习钢琴,并多次在幼儿钢琴比赛中获奖。在外祖父王志坚教授(中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国际单簧管协会原中国地区主席)多年影响和熏陶下,2010年沈恬逸转向学习单簧管演奏。2015年,以全额奖学金考取了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现授业于著名单簧管演奏家里卡多•莫拉利斯和安东尼•麦吉尔教授。
1996年首度在英国伦敦BBC逍遥音乐节演出后,《旗帜晚报》乐评人写道:“他们的演奏美丽到令人神魂颠倒,听众为此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余音绕梁的演出!终场时,你需要有人将你换回现实。”——《留声机杂志》,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