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院准备拍一部电影!没错,不是短片,不是网大,是一部90分钟以上的标准院线剧情片,《热汤》。从去年12月1日到今年2月9日,我们已经完成了约25000字的分场剧本。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个剧本如何诞生的故事。
去年11月,章明电影作品展办得浓墨重彩,很多人大概忽略了它的初衷,那就是聘请章明导演出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我们渴望他能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最精华的教学内容带给传院学生。章导说,那我带着学生们拍一部电影吧,从剧本到成片,彻底让他们搞清楚一部电影是如何做出来的;如果投资有限,我们都不拿报酬,但一定要让它留下值得记忆的东西。
章明受聘仪式
吕新雨院长全力支持,当即召开广电专业会议。大家都感到这是个令人振奋却又疯狂的想法——全中国的大学,除了北京电影学院,还没有一所高校拍过正规院线电影。老师们抛出一系列问题:这算一门课,还是一个项目?如果与日常教学冲突怎么协调?就算极低成本的电影也要几百万,投资从哪来?拍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无发票的开销,学校财务制度能允许吗?学院现有设备无法达到拍院线电影的规格,怎么办?……大家并非不知道“拍电影”三个字意味着多少困难,但还是回到最朴素的道理:做值得做的事,其他的,想办法解决。
章明了解传院设备情况
事情定下来,学院同时着手展开三个方向的筹备:找投资、写剧本、选拔学生。学生们翘首以盼,寒假前召开内部宣讲会,已收到50多份简历,还有其他学院甚至外校同学闻风而来。最难的莫过于找投资:吕新雨院长通过校内外各种渠道想办法,甚至她的老同学、好朋友都被惊动;广电系、广告系的老师们,以及部分广电毕业生,也在多方努力。我们从未如此渴望过钱,却又完全不是为了钱,这多有趣。目前所有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投资方都在说同一句话:要看到你们的剧本,才能决定是否投资。于是,一切的可能性都落在了剧本上。至此,才开始了我想要讲述的这段创作经历……
2017年12月13日—2018年1月19日,剧本第一阶段,迷茫孤独期。这个阶段是我和章导网上单线联系。他发了一份2183字的故事梗概,让我扩充为8000字左右的故事大纲。我从未写过剧本,大概是章导最笨的合作者。“不要概括,直接写行为和事件;不要陷入细节,要时刻记住推动情节,但不要靠对白交代;不要用闪回表现前史;不要纠结于风格,要先铺出最基本的现实感;语感不对;逻辑太扯……”一稿接一稿,改到天荒地老。有些事最初不理解,比如,章导对人名的用字讲究到无以复加:姓齐、亓、还是戚,叫猛还是蒙……有必要吗?后来终于领悟,人物尚未建立时,名字是唯一的审美线索,甚至会影响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写死一个叫齐大伟还是叫戚青仓的人,心里的痛感会有些微不同。更难的是把握人物感:老板怎么说话,高官什么心态,化妆师有何特点,我没见过。章导让我多看电影去参考。这好办,可看多了反而迷失,他又说要专心,孤陋寡闻才好。就在我颓丧地感到永远也达不到要求时,章导忽然说“基本成型了”。那一刻,心里万籁俱寂。对比8440字的第7版和最初的故事梗概,确实已天翻地覆。说不清这种改变如何发生,但章导确实让我触摸到用文字建构影像世界的最初感觉。
《热汤》剧本成长轨迹
1月20日—1月24日,剧本第二阶段,上海熬汤群建立。章导来学院指导剧本创作,我和6名学生、2名毕业生组成的剧本组正式成立,自称“熬汤群”。学校已放假,樱桃河畔寒枝雀静。我们在传院二楼的教师休息室里,开辟出一个头脑风暴空间。每天上午10:00准时开始讨论和写作,晚饭后章导过来检查进度并指出问题和修改方向,差不多22:00收工。之前的第7版现在只是起点,章导鼓励大家,以有趣为准,甚至可以彻底抛弃现有题材。我们建了个专用网盘,把有参考价值的电影都放进去,提供灵感。人多思路广,但过度发散导致效率低,进度远远落后于之前计划。最后一天晚上是腊八,晚饭后我们聚集在章导的房间里,一直讨论到00:10。最大的收获是,终于确定了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案:先写人物线,再做整体串联。
上海熬汤群
章明指导剧本
热烈讨论中
1月27日—2月9日,剧本第三阶段,陵水熬汤部,高效精进。为了在春节前拿出分场剧本,我带着三名学生前往海南陵水,与章导进行为期12天的封闭式集中创作。五个人分工明确:章导主述,我和杨同学负责不断质疑并提出想法,与章导形成相互激发的对话,同时记录成文;周同学负责在线查询各类知识性问题,比如,人物要做一道非洲菜,有哪些具体菜式及做法;张同学负责以旁观视角,提出我们因过度陷入而难以发现的漏洞。每天的作息雷同到丧失了时间的流逝感:上午10:00准时开始,12:30吃午饭,午休一小时,14:30开始下午场,18:30吃晚饭,饭后直接继续,通常在凌晨1:00左右收工,第二天照旧。章导全程与我们一起工作,有效避免了因无谓的争论和误入歧途的想法而浪费时间。
章导主述
陵水日常
我们首先完成了上海遗留的人物版,进而完成了串线版。在此过程中,领略到章导的创作风格:人物间要随时有崩盘的感觉,要严重但未必激烈,零容忍婆婆妈妈的对白,不屑于用伦理关系化解危机,拒绝一切廉价的道德评判。最好玩的是看他忽然沉浸到人物状态中,开启自嗨表演:模仿女主的傲娇,或男配的轻贱,最后摊摊手用麦兜版的“鱼丸没有了”经典收尾。最毁灭性的打击是听到他说我们写的“像电视剧”,以及“太顺拐”。他强调人物之间应该总是踩不上点的状态,殊不知最难踩上的就是他的点。我们每天都要从头到尾读剧本,章导管这叫做“顺”,每顺一遍,都会有各种改动,小到对白的具体措辞,大到因一个行为动机的改变而影响全片的情节设置。为了让故事既酷炫又靠谱,我们动用各种人际关系,向从事相应行业的亲朋好友咨询各类专业问题:网络技术、刑事犯罪案例、塔罗占卜牌阵、竹简清洗与修复,力求不留硬伤。
分头查资料、打电话
2月6日上午,仍在串线版故事大纲徘徊,创作进入瓶颈。通篇的事件与对话淹没了人物性格,读来味同嚼蜡、如入迷阵。午休时章导不在,学生们开始焦虑和怀疑:这样的东西拍出来会好吗?写这种东西有什么意义?我早已自问过无数次,但只要想想《巫山云雨》,想想《新娘》,想想《她们的名字叫红》,就一点也不担心。我相信他有一种起死回生的能力,并隐隐等待着见证这样的转机。
瓶劲期的焦虑
当天下午,章导气定神闲地说,可以分场了。我们手忙脚乱地学习正规分场剧本的写作格式:序号、字号、空格、行间距、行为与对话分列、画外音标注、省略号前置表示对话从中段开始……全部调好后,他说,开始往上加人性。可是,什么叫“加人性”?接下来便是猝不及防的一连串神奇时刻:他只是略微调整了对话方式,适当加入几场感情戏,人与人之间欲擒故纵、欲言又止的张力便跃然纸上;突发奇想加入的VR元素,不但没有沦为跟风的科幻噱头,反而瞬间触及这个时代基底里的“后人类”境遇;起身抽烟的功夫,他微调了女主与某个男配的前史,立时将整个故事从普通堕落变成了黑色励志,之前平淡无奇的日常对话,无需改动就变成了话里有话的妙语。我们激动得拍案叫绝,连连问怎么想到的,他面无表情“这不是很简单吗”。思路既开,势如破竹,迅速补完所有不够“人性”的部分。
终于写完啦
2月8日中国小年夜,我们订好了第二天去机场的出租车。午饭时,学生们忍不住问“章导,你会想我们吗?”他没说什么,大家自嘲想太多了。下午,章导发了一条朋友圈,上面是这些天我们的工作照,配文“一段光阴”。晚上收工时他说,明天下楼来送我们。第二天,司机来了却没见到他,我们不甘心,又是留言又是等,还是没有回复,只得离开。11:22的时候,他发微信“我刚下来,你们不是12点走吗?”学生在车上大叫“我们明明说过是11:00走!”停了一会,我说:“你们不觉得很感动吗?他以为我们12:00走,却提前了将近40分钟下来送我们。”
大海会记得一切
从闵行到陵水,在上海冷到下雪的这个冬天里,我们熬制了一锅滚烫的汤。从圣诞到除夕,跨过元旦、腊八、立春、小年,当朋友圈里喜庆连连时,我们保持沉默不语,是在等真正的节日到来。当36页、50场、24666字的剧本终于显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我们相信,春天正在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