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工业资讯 > 正文

站在乡村立场写作的贾平凹不会再有,中国式乡村情怀引发潜在消费

文章来源:固安信息港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2-11 20:23:00
作家贾平凹利用电影镜头般的笔触,细腻悠长的表达着中国乡村的风云变化,语言朴实却不乏大气。一字一句都像个乡里巴人在讲自己村子的故事,在他的文章里,没有你的家乡,没有母亲的院子,只有我的家乡,我的院子。为什么他会成为最后一位站在乡村角度思考乡村的人呢?中国式乡村能否走进未来?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面的推广开来,乡村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面对乡村我们每个人都好似一个旁观者:家乡变成一块肥肉,要投资要建设重建家乡荣归故里;家乡变成漂浮泥土之外的根,根上带着儿时的记忆,我想回去;家乡很美夜很宁静,但是城里的面包更好,虚无缥缈、若即若离再回首都亦是局外人,想得起、听得见,便是对家乡唯一的牵挂。
 
我是第二种人,我想把我的根扎进家乡的土里,我相信,无论世界怎么变换,原始美好的乡村,可以容纳贫穷、贫瘠、残缺的乡村,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未来。
 
突然想到了一个作者用过的辞藻“装模作样的怀念”,他在叙述了贾平凹先生的小说《极花》之后感叹,“像贾平凹这样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写作的作家,以后不会再有了。我们将孤独地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装模作样地怀念,有时还不得不批判。”
 
贾平凹在乡村生活了19年,对乡村即使没有根一般的情感,也能体会真正乡里人的生活,而他的作品大多都是描写,乡村那些我们经常发生又不会在意的细节。在《级花》新书的发布会上,他说到“写作不仅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更能让我感受到心安的幸福。”我想这份安心的幸福源于他对乡村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矛盾,面对现代化的滚滚车轮,偏远乡村该何去何从?被忽视的和掠夺的农民感受该怎么呼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那一条可能越来越大抑或越来越小的裂痕谁来抹去,干脆任由其存在?
 
中国乡村正在以每天20个的速度消失,存留在部分人的记忆里,农村很难在看见青年人的背影,是不是连裂缝也不会存在,中国乡村会变成永恒的记忆。
 
“我不在乎农村凋敝,我是城里人,你迟早也是”,城里人的优越感跃然纸上没有丝毫的遮掩,但是却毫无掩饰有透彻的表达了对中国乡村的理解,乡村不是村口的老碾,是碾米人与粮食的故事,乡村不是那条上学的泥巴小路,是尽头永远等待的奶奶,乡村不是窑烧的大瓷碗,是碗里端着送给邻居的白馒头,我们怀念的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它们没有,中国的乡村也就没了。所以“我是城里人,你早晚也是”会让你无力反驳。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潮中,对农村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境界。抛开那些因工作性质而必须面对农村的人而言,社会上有不同的人对农村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表现行为。
 
漠不关心的城市人,土生土长钢筋水泥,不是不关心而是不了解,可以暂不考虑。有的是深情拥抱,这部分人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譬如我们经常提到的一部分有情怀的庄主。他们情系“三农”,一场霜雪会让他们对农村牵肠挂肚,一次春雨也会让他们喜上眉梢。更有甚者,他们或投巨资于农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与农村系在一起,或功成名就归还故里,将自己的灵魂安放于乡村。这是一批真正热爱乡村的人,也是农村的希望所在。
 
还有的是“站在城市的街道上,装模作样地怀念”的人了。这部分人应该是居多的。他们或是有过一定的乡村生活经历和体验,或是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会对乡村生活“时有时无”的怀念和向往。
 
他们不一定了解春耕夏种的农时,不一定了解农村生活的艰辛,但他们有闲的时候会去远远地思念一下心中的乡村,也会约上几位好友或是和家人一起到农村“蜻蜓点水”般地待上数日。怀念也好,释放也罢,总是自己真心的选择。其实,我们从乡村旅游这个角度上看,说得功利一点,这部分人恰恰是潜在的客户群体。
 
由钢筋水泥组合起来的城市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生活最基本的需求,而广袤的大地却可以无私地、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生活、生存需求。只有农村才能让人类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根,也是整个人类真正的根。而谁才是乡村情怀的买单者,我想还是想而不得的半城半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