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笔尖人生 > 正文

书香一脉文昌巷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4-20 07:52:35
南京的文昌巷,不在文昌桥。科巷向南,过西白菜园,就是文昌巷。它西起太平南路,与游府西街相对,东抵长白街,隔街相望东北一隅有李鸿章的祠堂,十几年来,一直在圈起来作维修保护状。与李鸿章祠堂隔路之南,原来有一“海致岚”,是著名教授王玉北博士所设计,是南京较早的所谓文化空间,我还提供了近千册书表示支持,如今这一切都已经踪迹绝无灰飞烟灭了。文昌巷里,曾有一个很低调的老教授在此居住过,不妨说说。
 
文昌巷说不上热闹,但也不算寂寞。文昌巷52号,似乎从没有见到其大门打开过,看起来只是一座老式的普通清水墙建筑而已,四四方方,丝毫看不出有任何设计过的痕迹。如果不是那几枝挂出墙来的植物,它甚至更像一面水泥墙壁。而就在这貌不惊人的房子里,曾经住过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这座房子也是他亲自设计的,同样出自他手笔的还有中山北路的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宁海路的马歇尔公馆、珠江路的南京地质博物馆,等等,不一而足。他就是与梁思成等人一起,被称为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的童寯。这里,不仅有童寯生前用过的家具、爱读的书、编写过的著作,还有大批民国建筑的资料档案呢。
 
若走进这座院子,大门朝北,面向文昌巷的独立两层小楼,隐然矗立,红瓦红墙,斜坡屋顶,门厅简化成了一个石墙侧门,颇有田园风格的韵致。童寯先生次子童林夙教授及其夫人詹宏英教授仍在此居住。“这座房子建于1947年,从选址、设计到施工、维修都是我父亲完成的,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当时这个房子还被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作为小住宅样板,组织学生参观实习。”童林夙曾如是说道。由于住宅的北立面设计成了红色斜屋顶,猛一看,会误认为是一间平房,实际上却是两层小楼。童寯为自己所设计的这座房子命名为“陋室”,但陋室不陋,别有洞天:占据住宅一半空间的是起居室,起居室按空间起落划为两区,客厅东墙没有用任何涂料,独具匠心地保持着方砖砌成的红色清水墙,有一点类似现代家庭装潢的背景墙。房屋整体的设计虽然是西式风格,而内部的整个家具摆设,却又极具中国古典之风。除了一架老式钢琴外,全都是中国传统式样,连大厅的吊灯也用一个羊皮灯笼充当。童寯为节省空间,壁柜、壁橱和壁书架全部采用嵌入式,与如今的小户型设计如出一辙。童寯很喜欢猫,为此,他还在门上特意给猫留下一个小门,以方便猫咪进出起居室。顺着木质楼梯而上,小二楼的其中一个房间便是童寯生前的卧室,床头的墙上挂着一张胡家花园的手绘图。
 
住宅的庭院自然也是童寯亲自规划。前院有葡萄架,后院有紫藤架,院里还种有桂花、夹竹桃、海棠等各种花卉。“以前我们在这里还种了一颗枣树,住在附近的孩子常常会偷爬上树摘枣子吃,我们都会在树下喊着,要他们小心一点,不要摔着了。”虽然东南大学在兰园也给童林夙夫妇分配了一套住房,但他们还是习惯住在这里。房子的布局和颜色,一切家具摆设,一仍其旧,都保留着童寯在世时的模样。
 
童寯是中国建筑学界的大师。童寯的父亲童恩格是著名教育家,曾任东北大学筹备委员、奉天省教育厅厅长、奉天省立图书馆馆长等。在父亲的影响下,童寯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古典文学根基深厚。1921年,童寯进入清华学堂,1925年,留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抗战胜利后,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1949年之后,童寯执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童寯的文昌巷“陋室”,是他专门为其夫人关蔚然所设计。1920年,童寯与关蔚然成婚。抗战期间,童寯带着长子童诗白远赴四川,关蔚然带着次子童林夙与三子留在上海,一别就是8年。抗战胜利之后,一家人终于在南京得以团聚定居。1956年,关蔚然因病早逝。夫人去世后,别人劝他再找一老伴儿,彼此照拂,童寯坚决不肯。夫人生前的房间摆设,一桌一椅,未动分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童寯举家迁往北平,该年底应陈植之邀赴沪,与赵深、陈植合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7年,上海沦陷,次年接受国家资源委员会叶诸沛之邀辗转至重庆,后在贵阳开办“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分所,完成贵州省立陈列馆、科学馆、图书馆和清华中学等建筑设计。1944年,应中央大学建筑系刘敦桢之邀抵重庆,在授课之余继续建筑师业务。中央大学建筑系一时人才荟集,蒸蒸日上,被称作中央大学建筑系“沙坪坝黄金时期”。童寯著有《江南园林志》《新建筑与流派》《苏联建筑》《造园史纲》《日本近现代建筑》《建筑科技沿革》《近百年西方建筑史》,论文有《外中分割》《随园考》《北京长春园西洋建筑》,英文论著有《Chinese Gardens(中国园林)》《Foreign Influence in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画册有《童寯画选》《童寯素描选》等。
 
童寯在20世纪30年代初于上海工作期间,即用工作余暇遍访苏、浙、沪六十多处园林,只身一人不辞劳苦踏勘、调查、测绘、摄影,又广为收集资料文献,终于在1937年,完成《江南园林志》一书,这是近代最早一部用科学方法论述中国造园理论的专著,它包括园林历史沿革、境界、中国诗、文、书画与园林创作的关系以及中国假山发展等众多内容。书中提及的许多园林如今早已荡然无存,其测绘图纸和照片都格外珍贵。该书完成后即经建筑营造学社建筑学家刘敦桢介绍出版,后因卢沟桥事变学社南迁而中辍,直到1963年才得以出版。近代研究中国园林的著述甚少,用外文介绍中国园林艺术成就的图书则更属阙如,致使不少外国人错误地以为东方园林是以日本为代表。有感于此,童寯晚年用英文撰写《东南园墅》,这是他生前在病床上为之定稿的著作。童寯先生作为建筑师,好吟咏,又娴六艺,他的绘画作品也别具特色。
 
童寯病逝于1983年,时年83岁。童寯的长子童诗白,毕业于西南联大,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清华大学知名教授,中国电子学的奠基人,15年前病逝,得年85岁;其妻子郑敏,也毕业于西南联大,北师大著名教授,今年已经百岁高龄,也是唯一健在的九叶派诗人,两人育有一子童明,是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童雋的次子童林夙,毕业于北大物理系,是东南大学著名教授,国内电子光学的鼻祖,在内偏转等领域有杰出的贡献,清明节前夕,疫情还未完全解除之时,传来他病逝的噩耗,得年87岁,其子童文,是华为5G的首席科学家。
 
童家祖孙,是关外辽河之畔的满族。童雋教授虽无学部委员头衔,但他与杨廷宝、刘敦桢三人荟萃东南大学建筑系,分别以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理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望重海内外。而童家一门四代,书香门第,渊源有自,薪火相传,各领风骚,堪称传奇。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20-04-18/12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