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聚焦 > 正文

竭尽全力捍卫学术 还原林徽因的家国情怀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5-05 09:02:44
QQ截图20200505090325.jpg
 
今年是林徽因去世65周年,20年前周迅、黄磊主演的《人间四月天》让林徽因走进大众视野,这些年来关于林徽因的通俗读物不少,但多以名媛绯闻冲淡了她的艺术成就和家国情怀。为了撤掉那些强加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网红滤镜”、还原真实的林徽因,学者陈新华推出新书《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侧重于描写她的勇气和坚守,困惑和追寻,既贴近历史真相,又饱含文学关切和阅读趣味,被誉为“未来研究林徽因不可逾越的一本书”。
 
通过不同人的叙述
 
拼凑出完整的林徽因
 
有网友称,用AI技术修复了一张林徽因16岁时的旧照。修复后的照片看上去很美,只是美则美矣,却毫无灵魂,完全被网红化的林徽因失去了她的质感。我想,围绕林徽因的永远是一些以讹传讹的绯闻和流言,这种误解甚至让有些网友给她贴上了“绿茶”“玛丽苏”的标签。大众心目中的林徽因,是失真的。而这些被误解的地方,我以为,恰恰是最具有林徽因个体精神特质的地方,也最能反映出她和时代的互动。所以我有个强烈的想法──摘掉大众给林徽因强加的“网红滤镜”,还原一个真实的、有生命质感的、有血有肉的林徽因。
 
真实的林徽因,一定要回到她的时代中去。我想让更多人了解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了解在中西文化剧烈的碰撞中,他们的困惑、抉择和坚持。
 
我花了很大力气搜集资料,一是当事者本人的文本资料,比如徐志摩日记、陆小曼日记、徐志摩文集、林徽因的信件和诗歌、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信件、梁启超的家书等;二是朋友、家人的回忆文字;三是当事人的朋友、后人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蓝本写的研究性专著,此外还有年表、年谱。
 
打捞和比对这些资料的过程,就是寻找线索、拼凑散落在各处的碎片、还原真相的过程。就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一样,要通过不同人的叙述拼凑真相,要在各种各样相互冲突的记忆叙事中寻找真相。比如,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情感,她是不是曾经鼓励徐志摩离婚?比如,金岳霖和梁思成、林徽因之间那段众人皆知的爱情对话的真实性。比如,金岳霖有没有为林徽因终身不娶?总体来说,我希望抽丝剥茧,打捞出福柯所说的“著作、信函、草稿、写作提纲以及个人隐私中表达出来的真实的个体”。
 
林徽因与徐志摩
 
友情以上恋人未满
 
说到流言背后的林徽因和徐志摩,首先要厘清的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态度。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过,她相信徐志摩和她离婚,必定得到了林的某种鼓动。是不是这样呢?1920年冬张幼仪到英国,1921年1月徐和林相识,当时林徽因不到17岁。不可否认,他们同样有才华、有灵气,同样热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他们之间一定有磁场互相吸引,只是这是否足以推动林抛开一切呼应徐志摩呢?答案恐怕恰恰相反。
 
我认为,徐志摩千好万好,只已婚一条,足以让林徽因对他所有的好感停在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境地,再不向前。从家庭出身、教育背景、个人素养、眼界见识来看,林徽因是新潮的、引领风气的人物;但与此同时,她成长在一个亦旧亦新的大家庭,身边是亦旧亦新的时代,接受的是亦中亦西的教育,她的内心深处,其实一直处在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
 
先是身世的阴影。费慰梅曾对张邦梅说过,为什么林徽因不会嫁给徐志摩,因为林徽因“是她父亲大姨太唯一的女儿,而他父亲偏爱给他生了个儿子的二姨太……林徽因无法想象自己会卷入有个女人为了她而被抛弃的关系之中”,这让她会联想到母亲当年所受的羞辱。所以,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家世伤痛,直接决定了林徽因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也相当于决定了她对徐志摩的态度。
 
身世之外,还有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林徽因的儿子曾说,母亲说过,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下长大的姑娘,同一个比她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梁、林留美同学陈植的妹妹陈意,曾是林徽因的闺蜜,陈曾问林,和徐有无恋情,林徽因非常明确地说,自己绝不做破坏别人婚姻的事,徐志摩不该抛弃张幼仪,还说自己曾劝徐志摩和张幼仪和好。晚年萧乾夫妇曾问冰心,徐、林之间有无恋情,冰心断然否认:“像林徽因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是绝不会让他为了自己的缘故打离婚的。”
 
“太太的客厅”
 
可贵的精神家园
 
冰心写过《我们太太的客厅》,钱钟书写过《猫》,都是讽刺京派文人以及京派沙龙女主人的。这些作品可能会影响大众对林徽因的认知,认为她喜欢被追捧,喜欢把一堆男朋友攥在手心里。
 
那么,林徽因的客厅是不是那种虚荣有闲文人的靡靡之风呢?我认为不是。真实的“太太的客厅”,是一个属于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京派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聊学术、谈艺术,平等探讨,自由生发。梁思成曾对一个同行晚辈说过:“不要轻视聊天……学术上的聊天可以扩大你的知识视野,养成一种较全面的文化气质,启发你学识上的思路……许多科学上的新发现,最初的思想渊源是从聊天中得到的启示……聊天之意不在求专精,而在求旁通……”
 
林徽因的沙龙,从抗战前的北京坚持到抗战时的昆明和李庄。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自发成立了战时临时救济处,由林徽因的好友、单身的陈岱孙负责,把各家暂时用不到的物品、现金汇总到一处,视大家需要按轻重缓急分配。沙龙里的朋友们互相打气,“太太的客厅”其实凝聚了京派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
 
我以为,“太太的客厅”最能体现林徽因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作为北总布胡同三号的女主人,林徽因始终在追求文艺理想、学术价值。金岳霖为林徽因、梁思成写过一副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林徽因说:“什么美人不美人,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这就是林徽因。她跟胡适也说过,最怕碌碌无为。办沙龙是出于她的文艺理想,她凭借自己的文学素养、学术背景、人脉,投身文学创作、办刊物、扶持新人,所以萧乾有一句话:“林徽因是京派的灵魂。”这不是奉承,而是林徽因实实在在付出过。
 
林徽因骨子里还是继承文脉、守望道统的士子。1940年,她刚到李庄就一病不起,费正清夫妇劝他们到美国工作并治病,但被她拒绝了。她认为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林徽因经常大口大口地咯血,稍好一点就坐在床上翻阅文献。有一次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日本人打进四川怎么办?”她回答:“中国读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吧,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急了:“那你们不管我了吗?”病中的林徽因握着儿子的手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通过沙龙,我们还能看到林徽因的真实。林徽因争强好胜,爱出风头,一如她的爱憎分明,从不掩饰。她一生都在捍卫学术信仰,拆除天安门前的三座门时,她据理力争:“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精心保存出土的残砖碎瓦,却要亲手把保存完好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诚然,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女性知识分子,林徽因要平衡事业和家庭,又一生多病,这都限制了她的发展。陈平原先生讲过一句话,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值得追怀?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也应该包括他的性情。我很赞同这句话,对大众而言,他们的学问也许太过艰深,更容易被了解的,往往是他们的性情、操守、追求。他们是一座座丰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读林徽因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