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环球视野 > 正文

温暖的回响 ·征文 支教散记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20 22:30:50
作为一名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有幸于今年奔赴甘肃省秦安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工作。
 
带着对秦安县好奇而又似曾熟悉之感(所谓熟悉是因为津南区从2017年就开始派出支教老师,从他们带回的信息中,“秦安”,早已是萦怀于胸了。)经过两个小时飞行,飞机稳稳降落在甘肃省天水机场,此时,天空飘落着零星细雨。秦安县教育局的老师早已等候在机场出口,接我们到秦安职校入住。细雨霏霏中,汽车飞快地行驶,听着接待人员暖暖的话语,不时流露出对津南区支教工作的感谢之情,环顾着群山环抱的秦安县,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稍事修整,我们11名老师按分配好的工作奔赴各自新的岗位。
 
初入秦安县兴国镇第四小学,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摆放有序、层次突出的各种绿植;整洁干净、错落有致的教学楼舍;工整对仗的教育警语,处处彰显出兴国四小校园文化的内涵,耳边不时传来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6月16日的第一节课是四年五班蔡老师的公开课《白鹅》。听课后我立即按照工作要求认真进行了总结,在下午的自习课上参加了全校语文教师的评课,并作了评课发言,我的评课得到了校长老师们的肯定,就我评课中提到的教学思路,许多老师纷纷与我交流。
 
6月17日以后,我在王校长安排下,针对校内一年级赵老师和二年级李老师进行了跟踪听课,我真诚的个人见解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认可。期间我又接受其它年级老师们的邀请,深入到他们的班级听课。课上集中精力记录,课下精心写好评课稿,与老师们倾心沟通交流。支教不足20天,我听了14节课,课余时间大量借阅校内书籍,感受兴国四小的经典诵读文化,不断充实自己。
 
6月29日来到秦安县“郭嘉小学”,我把早已经精心准备的《两茎灯草》一课呈现课堂上,在授课的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渴求知识的童心,深为感动。课后,为孩子们献上了我们津南教师的爱生之心、绵薄之力。
 
下午,我们去了海拔1800多米的“王铺中学”,为孩子们献上我们点点爱心,看着孩子们有序地、礼貌地接过学习用品鞠躬致谢的身影,我们也激动万分。天津──秦安远隔几千里,这次甘肃支教之行让我永难忘怀!
 
一转眼到了7月2日,津南区到秦安攻坚扶贫干部带领我们一天之内接连深入到了大山深处的“雨伯小学”“王窑小学”“王湾小学”“董湾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津南区爱心人士们捐赠的各种书籍。在“董湾小学”,校长把我们领进了只有一个学生的教室,教室内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应有尽有,虽是一个学生的教室,里面图书角的图书种类很多。这个男学生正在读着课文,一个年轻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正认真地关注着这个孩子。此情此景,令我们一行人感动得几乎落泪。这是大山深处的守望,虽有蓝天白云的相伴;虽有栉风沐雨的甘霖;虽有浓情厚意的关爱。但,掩不住的是孤独、是闭塞!可是,即便只有一个学生,却也有教师的陪伴、关爱、守护!守望相助,不求闻达!她们正在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她们才应是当今社会最值得点赞之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大山里老师们的艰辛真的无法想象,几乎与世隔绝,读书、学习、传道授业,就是他们最精彩、最充实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他们更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让我们向坚守在大山深处的老师们深深鞠躬致敬!
 
7月3日,回到兴国四小后的第二节课,我在学校大会议室内讲了一节《阅读与写作》课,校领导和听课老师们都交口称赞。下午又进行了《赏中感悟,改中提升》的作文训练交流,结合PPT课件,结合实例,我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心得体会与老师们分享,现场答疑,对各年级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提出的问题,我一一进行了解答。同时我被老师们求知若渴,积极进取的教学、学习精神深深感动着!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是相通的,它不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束缚,因为我们都是走在教育之路上的追梦人。
 
临近返津,又耳闻津南区捐赠的20万元正在有序地发放到秦安县的几个受助部门,听后我们心潮澎湃,激动又自豪!
 
而今,告别秦安已久,但我的脑海里每每忆起的依然是在秦安的点点滴滴。“伏羲圣地,娲皇故里。”八千年前的大地湾古文化遗址、独树一帜的康坡彩陶文化……这都让秦安人引以为豪。现在我们津南人与秦安人可谓是辅车相依,血脉相连,我笃信,不久的将来,秦安县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日积寸功,蝶变起舞,化茧腾飞自有时。两地的文化更是会薪火相传,永不止息!(作者系天津作协会员、北闸口镇中学教师)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8-20/141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