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今日关注 > 正文

我国首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释放了这些信号

2020-04-10 18:35:00

来源:

分享到: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简称《意见》),就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等方面进行部署。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对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意义非常重大。
 
要素没有市场化,是发展最大的体制性掣肘
 
要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禀赋,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韧劲。商品和服务与要素市场之间有序流动,市场体系的增值效应才能充分显现,面对危机时才能保持足够的抗打击能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商品和服务市场化进展迅猛,已有97%的商品和服务由市场定价,但要素市场发育明显滞后,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相对有限。
 
这造成了市场体系中“双轨制”的存在,制约了经济活跃度,也制约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以土地为例,一方面是城市商品住房已经完全市场化甚至金融化,另一方面是农村土地长期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农村土地转让价格机制不统一,既导致土地市场的需求与供应不相适应,催生了城市住房市场的畸形繁荣,同时也导致财富分配不够公平。
 
再如劳动力,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和产业创新增多,城市商品和服务需求在迅速增加,城市常住人口自由流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成本较高,城市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也很多,导致人口红利过快衰减。
 
我们常说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因素“三期叠加”的影响和挑战。要素没有市场化,就是主要的体制性问题。
 
“新基建”高速发展,要依托数据要素市场化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意见》是中国发布的首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对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部署,可以说是抓住了体制性因素的关键,且不乏亮点。
 
具体来看,土地要素市场化的亮点,是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的跨区域交易机制。交易机制的建立,既引进了土地定价的市场化机制,同时也为城市群发展摆脱土地供应不足、推进跨区域治理寻找到了新支点。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的亮点,是探索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这有助于两大经济中心区域的人才流动,促进大湾区融合。
 
资本要素市场化的亮点,是放开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增加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这意味着国际资本也可以通过控股的方式,助力国内企业融资。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了强化;
 
技术要素市场化的亮点,是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并行推进职务成果“三权”改革和所有权试点改革。技术成果可以专有、变现,这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一脉相承,有助于把更多资本导向研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
 
数据要素市场化的亮点,是根据数据性质完善产权性质。这同样旨在保护数据知识产权,培育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诚然,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同要素因其属性不同,见效期有长有短。相较而言,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成果可以率先获得。自新冠疫情蔓延以来,以大数据、5G为代表的“新基建”,已获得政策加持,成为保证经济复苏的核心战略产业。完善数据的产权性质,是“新基建”高速发展的制度基础之一。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重中之重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要素有了市场定价,成为标的,才能与商品和服务市场融合,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也就是说,要素市场化改革,需要从要素价格市场化做起。这是《意见》强调的重点——全文就已明确提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政府不随意干预价格体系,市场才能发挥决定性的资源配置作用。对于如何满足供需,市场更敏锐。从这个角度说,要素市场化改革,可以看作供给侧改革的有益补充。
 
总体来看,在国际格局和市场秩序多变、复工复产处于关键时刻的当下,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既可补齐体制性短板,又可产生大量市场需求。但这个领域的改革不是只追求经济复苏和中短期经济利益,放之长远,最终目标是用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的优质化积攒能量。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20-04-10/124694.html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