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 > 中国佛学文化保护发展中心 > 正文

中国佛学文化应因时而化

文章来源: 作者:张胜利
字体:
发布时间:2015-02-07 11:33:44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经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并影响到中国人的心理构成和深度精神层面,已与印度佛教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佛学文化在坚持传统,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道德需求之外,应结合佛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吸收当代已经取得的文化成果,使中国佛学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31.jpg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张胜利主任(右)在五台山殊像寺调研时与圣忠法师(左)合影 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首先,应该对佛教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宗教、哲学、文化学。而应该从深层次、内核上深刻的把握,更不应该把佛教归为一种教育。慧宗认为:中国佛教不是简单的教育。若仅是教育,这样就太肤浅了,就不会有几千年的盛而不衰,信徒亿亿万的局面,教育功能只是佛教的初浅阶段,他是一门探索在整体之下究竟圆满学问的修炼过程。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友好、和平也就成为自然。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其次,学习佛和学习佛学文化要区分开来,《了凡四训》告诉我们:“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分为法布施、财布施、智慧布施、思想布施。所谓布施也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与他人分享,也就是舍,做到舍己为人。舍分为内舍和外舍,内舍就是去除私欲、执着、贪婪等;外舍就是帮助别人生活、生命和思想。布施才是方便的,而很多人强调的是要有慈悲之心,然后才有可能布施,这是渐悟;若通过布施,来培育和造就慈悲之心,才能大彻大悟的快,才能不断的促使自己更加勇猛精进,大行菩萨之道,也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智慧,促使自己更大的布施,才能产生不断提升的原动力。学佛就是先知道结果,然后选择法门实现圆满。法门有万万千,圆满只有一个。常布施,常增菩提之心,久而久之自然会做到“爱鼠常留饭”,“伶虫不点灯”的慈悲之心,善行之举,进而实现,心地清净、善心善行、培福修慧、诚信忠敬、变化气质、希圣希贤、就圆满了。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第三,印度佛教强调“月光遍照”,月亮是圣洁的、阴柔的、慈悲的,无论是撒向净水和脏水都将会产生熠熠生光的而无丝毫偏袒之心,这与印度的地理环境,人文文化等密切相关的结果,因而慈悲之心,自然也就成为了印度佛教地核心内容之一。慧宗认为:中国人崇尚的是“阳光普照”,太阳是灿烂的、阳刚的、向上的,给人以力量和勇气,让人充满着智慧,中国佛教应该强调智慧,在强调智慧的基础上再具有慈悲之心,而非是先有慈悲之心再培养自己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让每个人得到阳光的滋润,打开方便之门,唯有智慧才是一把金钥匙。这才是佛教真正的目的,才能实现菩萨道精神:慧人慧己、利人利己、平等和平。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第四,“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佛教为了强调因的重要性,事实上,种什么因,不一定会得相应的果,因为“缘”能改变果,一定的因,要想得到不同的果,通过“缘”能够实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没有一定的缘,断然不会放下屠刀的,成佛也就谈不上了,强调了“缘”,也就是给不同的人一个希望,“千年黑洞,一亮了之。”所以,慧宗认为:“因果不空,缘能改之。”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总之,“万事皆变,唯有佛不变”,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变是永恒的追求,通过不断的变,实现永恒的追求,也就修正是为了圆满。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本文作者系中国佛学文化保护发展中心执行主任)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灵云)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编辑:DEF168BBB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