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今日热点 > 正文

我为什么呼吁复兴乐队文化?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3-19 11:27:28

 为什么要组成乐队呢??这个问题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甚至在音乐圈内,从业者们都有好多人不太明白这后面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曾经的乐队是必须,现在却变的好像没那么必要了。999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乐队到底是干吗的?打鼓就打鼓,弹琴就弹琴,唱歌就唱歌,干吗非要拉在一起耍?有必要吗?是为了气势吗?是为了装逼吗?
 
我们从头开始说。
 
起源和逻辑
 
所有音乐活动,包括写作、演奏和欣赏,全都是围绕着一个事进行和展开的,是什么呢?请注意并不是诗和远方,直接就关于诗和远方那您不是音乐人,是诗人。
 
音乐人一定是通过音响效果的,所以第一目的永远都是那最终完美的音响效果。至于这音响是用来表达诗和远方还是左手右手慢动作还是你爱他他爱他但他死了我他妈到底是个谁,那就因人而异了,毕竟每个人口味不同。
 
那么音响效果的产生就有学问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多数情况下),是会包含数个八度的音域,多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包括人声),按作曲者设计的,随着时间进行出来的。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音乐作品是一幅画,画面有上下左右,位置,有各种色彩(明暗)和线条。那么一种乐器就是这画面中的一个颜色(也有将一种和声理解为一种颜色的),而不同的音域处在了画面不同的位置上,一起配合产生对比,产生对抗和协作,产生紧张,表达思想。
 
任何音乐作品,都能拆开成三个事儿,和声,旋律,节奏构成。
 
而和声,大多数乐器无法独立完成。(钢琴手和吉他手傲娇起来)
 
一般来说,一个作品,往往需要一个和声乐器(钢琴或吉他,您要非说自己是专业管风琴演奏家,那您赢了)或者一组人来完成和声铺垫(弦乐四重奏或管乐五重奏或合唱团等等),一个或少数几个脸皮最厚水平较靠谱的演奏员来负责旋律线(歌手,小提,小号,Slash之类的),然后所有人一起,跟着打击乐演奏员完成节奏构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菜鸟最容易越演越快,明白跟节拍器练基本功的意义了么)。
 
由于音乐的属性问题:音乐属于时间第一性艺术门类,而美术属于空间第一性,所以美术可以由一个画家慢慢完成,并没有时间要求,而音乐一旦开始演奏,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同步完成(也就是我们说的掉拍抢拍毁一切)这造成了音乐家和画家的表达方式上由于技术所限造成的区别,画家可以一个人用工具完成作品来表达思想,而音乐家需要组队来展现作品,表达思想。
 
很多年前~(赵忠祥老师的共鸣与音质)在没有任何扩音技术和录音技术的时代,某一个音乐家,很多时候是无法一个人完成乐思完整表达的,甚至包括最适合独奏的乐器---钢琴。
 
否则作曲家们也就不用写交响乐室内乐爵士乐和其他乐队作品了,他们自己本身都是很牛逼的钢琴家,一个人解决不就行了么?
 
钢琴虽然算是原声乐器中缺陷最少近乎全能的乐器,以及至今为止最佳的作曲乐器,但是,钢琴只能奏出一种音色,而且某些音区的音色缺乏力量或缺乏灵气。
 
钢琴永远无法奏出贝斯的厚重律动,无法奏出尺八的缠绕灵气,无法奏出弦乐组的揉弦带来的细腻情绪,无法奏出铜管组霸气的亢奋气质,更不用说歌手的人声质感和打击乐的跳动爆发力了。
 
其他乐器单耍的局限性就更大了。
 
不是说一种乐器不能玩,而是表达太受限。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乐器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音域特征和音色特征,绝大多数乐器都有自己达不到的音域以及表达不出的音色,例如钢琴音域最广,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乐器及人耳能力所及。
 
但是在音色上,倍低音区的钢琴音色永远不能比拟倍低音乐器带来的厚度及强度的质感,而其他乐器,例如吉他,根本没有那个音域,所以在作品表达上,需要倍低音托底的作品,尤其是有现代套鼓负责打击乐部分的作品,几乎不可能离开贝斯(Double Bass或者电贝斯)的演奏(看明白了么,就酱为隐藏职业打出了硬广)。
 
综上所述,在没有录音工程的年代,完成一个富有表达的音乐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的,或者说就算可以完成一些作品,比如肖邦夜曲系列,但口味是不是也太没变化了~~~
 
引用我最喜欢的当代作曲家之一坂本龙一老师的话“要是剧场里一直就我一个人在那弹钢琴,那也太无聊了。我得找些其他musicians一起来玩jam!”
 
但是,请注意,以上说的情况是在数字录音工程技术得到发展之前的世界。
 
技术的革命
 
上个月我也跟随着潮流看了凯文·凯利的《趋势》这本书,从此成为脑残粉。这是本关于科技技术总结与展望的书,细节我在这里只讲几个和音乐领域中,乐队问题有关的部分。
 
为什么乐队的必要性被减弱?因为数字录音工程在技术上的进步,使音乐的播放脱离了现场乐手的限制。也就是说~能用电脑和功放来播放音乐了~聘用乐手现场演奏从商业上来说变成了高成本低效事件。
 
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变化最终都是由技术进步所制约的,套用咱们最操蛋的天朝政治书里的话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进步了,总有事情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录音工程的进步就造成了大量乐手的失业和乐队文化的削弱。
 
想想曾经,所有的庆典,生日,大趴,红白喜事,任何事件都必须有乐队在现场给出气氛。
 
那个年代,像笔者这样的音乐人相对普遍,各种乐器都会玩一些,即插即用,救火队员一般的,这里缺个贝斯我顶上~那里缺个鼓手我顶上~那边缺个歌手我去哼哼两下。
 
由于前文所述,作品总是需要共同完成,而且到处是活动,需要大量乐手的配合,所以乐队文化在音乐领域是必须的。
 
而现在呢?大多数音乐都由电脑和音箱完成了。成本低,效率高,而且没有任何乐队出错,乐手迟到,歌手车祸现场等等的风险,月亮之上永远是那么的高音嘹亮声线位置统一稳定。
 
所以从商业层面讲,乐队已不是必需品。虽然听音乐仍然是巨大的刚需之一,但乐队和音乐人层面的市场需求已骤减。
 
再从个人音乐活动的需求来说,从前若想获得较好的音乐体验,由于前文说到的音响完整性问题,大家是需要在乐队配合中实现的,而现在,各种录音各种数字伴奏可以给你自己耍的机会,同时仍然享受到音乐音响的完整性,越来越多的鼓手选择自己在家单耍。
 
再也不用受LOW逼主唱和傲娇吉他手的气了(贝斯再次隐身),在家也能跟着音乐,带着耳机玩儿了。歌手们更直接,一大堆low逼主唱一直就把乐队当作KTV真人伴奏机器在用,所以有伴奏了还组个球乐队?
 
所以似乎,乐队真的已经无论如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
 
(更多关于技术革命带来的音乐行业整体的剧变将在下一篇里做更多的瞎吹。这里主要讲和乐队文化有关的部分。)
 
乐队文化是什么?
 
乐队的产生,最初第一性似乎是为了单纯的音乐性目的,也就是音响效果。
 
但是,若仅是如此,那么随着录音工程的进步,似乎乐队文化真的就可以这样结束了。
 
但我认为没这么简单。
 
乐队文化是一种更复杂的体验。
 
是一种对于音乐学习来说必要的课程。
 
帮助你理解音乐!而这份理解是无法单独完成的。
 
由于笔者也有很多的球队经验,而且相对来说,球队文化似乎在中国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所以我们拿球队文化来做个对比和解释。
 
一个健康的球队文化是什么?越强的球队越有一个共同的集体目标,通过沟通,配合,在各自发挥强项,掩护队友弱项的同时,高效完成共同的目标。越强的球队越无私,越会在训练和比赛中忘掉自我的位置,而时刻思考球队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劣。
 
这里面最重点的体验是,学会在游戏中与队友的配合,在一个优秀的队伍中,你始终有一种自信和快感,“我有一帮牛逼的兄弟们,各自都会在必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我们的配合最牛逼。”
 
在这个意识之后,才是,“我也很牛逼,我居然可以在这么牛逼的队伍里有所表现!”队伍在前,个人在后。同时又有优秀的个人实力作为基础。这是一个mindset的问题。
 
一个队伍不是1+1的简单堆叠,而是化学级别的质变,所以球队文化里有个重要的词叫化学效应。
 
举个篮球的栗子,一个后卫不会和中锋(或者PF)玩高效挡拆的话,这人就算是没正经学过篮球。一个篮球的后卫,可以投不准,可以不会胯下运球,但是你不能不会防守,不能不会传球,不能不会和内线球员做简单的挡拆配合。
 
因为一个正确的挡拆配合会至少创造出一个半身身位的空档(除非双方基本功技术水平差距过大)。这个半身身位的优势如果通过单打来制造,会消耗数倍的体力及数倍的风险(我们假设双方水平相当)。
 
大学时候,球队里有一个个人水平很不错的后卫,也很典型,潜意识里属于这样一个思路“一个强队就是你打一个,我打一个,你手感好就多打几个,我抢篮板;我手感好我就多打几个,你帮我抢篮板。”
 
在攻防中没有任何有效的队友配合。效率极差,体力消耗极快。
 
而2人的挡拆是最基本的2人配合,更不用提多人的无球掩护,较差跑动和弱侧内切了。
 
没有篮球战术基础的同学们也不要急,先别睡,我拿乐队来说刚才那些都是什么意思。
 
一个鼓手,如果对基本的和声,和弦及段落感没有理解。那么和贝斯的配合会出现几个问题:
 
第一,噪音鼓手,也就是不管什么风格,什么情绪的和声色彩,鼓手总是呼呼生风,大力出奇迹,就算重音和贝斯和的天衣无缝,但是由于对于和声色彩的理解弱了,在音乐性配合上就会出现问题。
 
而这个也就类似于球队里的,你拿球打一个我看着,我拿球打一个你看着----因为互相都不管对方的部分。
 
第二,段落一旦出现错位,容易找不回来。这是很多过于依赖视奏及听觉段落感较差的鼓手的通病。因为和声理解较差,容易造成段落感差,纯靠听觉和分析无法找到大家弹到哪了,碰到较为复杂的作品,很容易错位。
 
所以,在发达国家,一个乐手掌握多门乐器是非常普遍的,不一定每一样都要成为大师演奏水平,而是为了更能理解一个音乐作品中不同部分的意义,以学习和综合理解音乐为目的,学习多门乐器。
 
就像一个球队的教练,需要懂得所有位置的特点和意义,在每一个特定战术中,每一个位置的跑动时机和技术难点技术重点。
 
如果你问一个歌手,贝斯手slap的时候,T和P的力度训练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而slap在哪些音乐风格并不适合?太多的low逼主唱会一脸蒙B,然后说你丫认错人了吧,我tm是主唱。(各位歌手表怒,虽然我最爱黑主唱群体了,但其实我做歌手的时间非常的长。。对这个群体属于爱之深责之切吧)
 
这人肯定是把贝斯手当伴奏机器人了。
 
你不能懂,你就不能很好的配合。
 
也有人经常说,重点不就是feel吗?有感觉不就够了吗?我tm也不懂神马乐理乐器发声原理配器法,但是哥有感觉啊!
 
请问在这个圈子谁没乐感啊。。。想提高自己光有乐感是肯定不够的。
 
言归正传,乐队文化的根基,现在已经从音乐音响实用角度逐渐往体验方面来转变了。
 
乐队文化类似球队文化,是一个群体的体验,锻炼,学习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从沟通,配合,荣誉感,纪律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相信大家都会记得,第一次在一个高水平的乐队里排练的那种神清气爽的快感。到现在我都会在一个高水平的排练里起鸡皮疙瘩。
 
现在录音工程已牛逼到现场乐队要花数倍价钱和苦练才能达到的水平,何况播放的都是大师精雕细琢的录音。
 
但为什么一个高水平的乐队排练会让你那么爽呢?
 
因为这个体验本身已经超越了音响问题了。
 
是你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的现场过程。
 
这是录音工程永远无法替代的一个事情。
 
这就像是,大家都看NBA,这么多热血青年为什么还一定要自己拉着一帮朋友去球场显眼~
 
因为自己想成为创造的一份子,成为队伍的一份子。
 
可以想象,就算是哪天有了智能机器人,能模拟所有人类球员的动作,我估计大家还是会找朋友们去打球的,而且大家也不会觉得自己会成为NBA球星。
 
回归乐队文化的问题上来,我厚着脸皮呼吁一下大家:
 
一起复兴乐队文化!
 
给中国复兴一个健康的乐队文化!
 
什么是乐队文化?是队伍一起创造好作品,是以整体音乐性来看待音乐问题,而不是从你那某一个乐器来看待你个人的演奏问题----比如,我这部分太没劲了,我能不能多来点戏份。
 
乐队文化是你首先热爱的是音乐作品本身,你作为一个萨克斯手,能不能欣赏弦乐四重奏的作品?你作为一个歌手,能不能为了一个纯打击乐合奏作品补充一下鼓队(水平又够不够呢?)而不是为了给自己表现的机会,将已经完整的作品改成更有利于你个人发挥的模样?
 
如果你作为一个门将,整场比赛你都没碰到球,就5:0胜利了,你会忠心的替球队开心还是会先遗憾自己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你会忠心的先替你的队友们感到高兴吗?你会注意到虽然没有进球,但是整场奔跑积极,补位精确的后腰吗?
 
咱们的球队是这样的,踢过球的同学们都知道,全tm觉得自己是前锋。15个孩子里面,11个前锋,最后就是水平好的当前锋,然后依次往后排位置。
 
篮球队里,二十年前全tm是乔丹,十年前全tm是艾佛森科比卡特麦蒂,现在全tm是库里。
 
这也是咱们文体圈文化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
 
没有一个队伍文化。
 
乐队里也一样,这几十年里面,有几个人是第一乐器练贝斯的?
 
传统乐器里,永远都找不到中提。笔者经常给很多学生乐团和公司业余乐团排曲子准备节目,弦乐组永远都缺中提,怎么办?只能拿大提补,结果一看大提也就一把。这你让我怎么写和声?音域永远缺一段儿!一堆小提往哪去?力度均衡怎么整?全写power chord得了擦!换把电琴插电噪起来吧妈蛋!
 
什么叫耽误苗子?
 
每一个乐器的老师,都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跟学生吹牛逼自己这门乐器多么多么的华丽高端。什么XX之王啊,XX之后啊,XX之母啊,XX他大爷啊之类的。
 
我就没见过钢琴老师说钢琴在音乐中的缺点和劣势的,也没见过吉他老师说吉他的缺点和劣势的。每个都说自己多么牛逼。
 
然后学生也觉得自己多么牛逼。
 
反正一个个都那么牛逼。
 
还组个什么卵乐队呢?
 
就算组了,也是自己的乐器最牛逼。
 
我再厚着脸皮呼吁一下,首先学的是音乐,你的那门乐器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通道,是为了更好的学习音乐,理解音乐。
 
首先是音乐!每一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你需要告诉你的学生,我们的目标是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在队伍中发亮~照顾队友的劣势,同时,我们的劣势也会有其他队友来照顾我们,让我们整体牛逼起来!
 
而乐队中(请跟我念!):全部都是平等的!(歌手们别走别走!过来念!)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
 
你说,不对啊,旋律线应该更重要一些啊,是主角啊是主题啊。对啊,但是光有旋律线有用么?够用么?好听么?缺了前锋,不是球队,缺了后卫一样不是球队,你见过没有门将的球队么?
 
我见过太多瞎混的乐手,也带课,耽误下一代啊。。。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乐器有什么强项有什么弱项,所以自然也不知道其他乐器的强项和弱项,在队伍中的位置。如何配合。
 
最后我想说,文化问题首先就是认识问题,是意识问题。
 
你真的愿意回归最初,从音乐本身出发来学习音乐吗?你愿意重新克服难关,再次上路,学习其他器乐的发声原理、乐理,学习阅读总谱,找到不同乐器不同专业在一个大作品中不同的位置和不同功用吗?
 
我们这一代需要一起纠正这个文化问题,然后把健康的文化概念传导给下一代乐手。
 
Tommy Igoe在他的教学视频里反复强调的一个事情:加入乐队!
 
只要你有机会,就要在一个乐队里去演奏,不管演奏任何乐器,不管角色有多么微不足道,你都要加入一个乐队!因为作为一个音乐学生,这是永远无法以其他方式替代的一种学习和体验。
 
90年代,咱们国家几位著名的学院派老教授,在他们的教学视频里都有提到,咱们怎么怎么练好基本功,之后在乐队里,给指挥省心等等。
 
令人难过的是,这个文化反而倒退了。
 
我到处跑,到处和人家聊,碰见做培训的,我就问乐队问题,我碰见过各种各样的回答:
 
“做那个怎么赚钱啊?”
 
“做那个有什么用?”
 
“家长说考级就行了,不需要加入什么乐队之类的”
 
“教乐队课?那你到底是什么专业的?”
 
“我们的学生都很厉害的,演出、比赛都有伴奏,不需要搞乐队!再说比赛演出已经很忙了,没时间。”
 
这个文化倒退的原因是多面的,但是我很少看到呼吁复兴乐队文化的文章。
 
不过鸡汤一句,我相信在这个事情上,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的。这个事情需要很多很多的人由衷的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