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观点评论 > 正文

古典乐是一种文化常识,引领我们进入更美的世界 每首名曲背后都有精彩故事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0-06-16 07:38:15
由著名出版人董秀玉、林载爵策划,资深出版人、爱书狂人汪家明进行出版统筹的“活字派”图书──“活字通识”系列于2020年正式出版。其中《给生命音乐:100首》《你身边的伦理学:20个大问题》率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读者需要严肃而有利于思辨的知识图书,但这图书又必须是可轻松阅读的,这便是“活字通识”书系的发端。《给生命音乐:100首》的编辑莉拉讲述了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也谈到古典音乐在这个时代的价值:“古典乐未必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须,但它理应是我们的文化常识,它能引领我们进入更大更美的世界。”
 
不具备古典音乐知识也能读
 
列出的曲子都能在网上找到
 
1996年夏天,王菲出了她的第13张专辑《浮躁》,一位乐迷朋友与我辩论,歌词是否重要?他说歌词轻如鸿毛,因而《浮躁》是王菲最好的作品。而我却持相反观点,认为歌曲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歌词的文学性,所以歌词非常重要。
 
那时的文青如今都已为人父母,岁月流逝,心中因此激发的思考却从未散去:如果没有歌词,我们以什么方式记住旋律?它因何被喜爱,你我又喜爱它的什么?它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印在人类的记忆里?特别是古典音乐。抱着这个疑问,每每去书店,看到古典音乐主题的书我都会翻看,不管是乐理性的、作曲家八卦式的、音乐感受类的,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
 
直到我遇到《给生命音乐:100首》这本古典音乐随笔集,作者是英国作家费欧娜·梅铎。她既是全球销量最高的古典音乐杂志《BBC古典音乐杂志》创始编辑、英国著名乐评人、艺术主笔,也是2019年国际歌剧大奖评审团成员。让古典音乐可视化很难,这正是梅铎在书中尝试阐述的。
 
这本书是梅铎的私人音乐清单,涵盖了100首音乐作品,在介绍音乐的同时,作曲家的故事贯穿全书,每一单元结尾又附上了“意犹未尽安可曲”,列出没有收录在清单上的相关曲子,想要更深入了解的朋友还可以依此继续深究探寻。不需具备任何古典音乐知识也能阅读这本书,列表上的每首曲子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可以边读边听。
 
古典音乐可以感受,难以讲述,更难复述,复述给自己已然困难,何况给他人。它不像歌曲,事实上,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至少一半以上来自文字赋予的意义,包括画面感、故事感、激发的情绪。梅铎在《给生命音乐》里所做的,无异于给古典乐曲配上歌词。她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描述古典音乐的方式──把音乐洋溢出来的风景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自然安放,让音乐故事化──给生命以音乐,让音乐有了生命。她挖掘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取故事中那些动人的片段和情绪,与旋律的高低起伏逐一呼应。
 
比如书中的这个故事──作曲家们长大后创作以童年为主题的音乐,重新演绎各自天真无邪的儿时回忆,乔治·比才是其中典范。比才的一生短暂却又灿烂。他的父亲是个假发制作师,母亲是音乐家。他在17岁时就创作出了华丽的《C大调交响曲》,他谦称自己资质有限,不在意创作成果是否时髦、精巧。要知道,这个形容在许多天分有限的作曲家眼中是求之不得的。在比才短暂的音乐生涯末期,写下了一组12首钢琴二重奏,组曲中的每一段难度各不相同,旋律像是从小朋友的游戏盒里飘出来的,活灵活现,生动又可爱,每段小曲的名称都明了易懂──“秋千”“陀螺”“洋娃娃”“木马”“球拍和羽毛球”“喇叭和小鼓”“肥皂泡”“跳房子”“捉迷藏”“骑马”……几个月后,他的独子出生了。比才后来把其中五首改编成《管弦乐小组曲》,这组音乐机灵又诙谐,为之后的法国作曲家们立下典范。舒曼的《童年情景》亦深受其启发,旋律优美,听起来并不难弹,但每个转折都藏了魔鬼般的细节,高度考验手指的灵活度和演奏技巧。
 
诗是文字与旋律的结合
 
许多好作家都是音乐发烧友
 
诗是文字与旋律的结合,爱诗,也是爱音乐的一种表现,柏拉图、石黑一雄、乔伊斯、村上春树、余华,都是热爱音乐的好作家。村上春树跑步的时候,他不听鲍勃·迪伦;柏拉图觉得,音乐是连接人的灵魂与身体的桥梁;乔伊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通过文学表现了音乐──整部小说就是一曲“呈现”“展开”“再现”的人生奏鸣曲;余华在随笔集《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将《列宁格勒交响曲》与霍桑的小说《红字》类比;木心说过,“我认为一切艺术都是通向音乐的”……
 
村上春树在小说《1Q84》的开头写道:“出租车上的广播放着古典频道,亚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在交通堵塞的时候,这恐怕不是最合适的音乐。”随后他又补充说,因为这首《小交响曲》是首军乐曲,为1926年捷克的体育节所写。小说中的这一幕发生在1985年,青豆正坐在一台丰田高级款的出租车里,车子开在东京的高架快速道路上,车阵拥挤。青豆心想,自己并非古典乐迷,怎么才听开头几小节,“关于这首曲子的所有事瞬间浮现,像一群鸟儿破笼而出”。
 
那么这首《小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又是怎样呢?答案就在《给生命音乐》这本书中。《小交响曲》是亚纳切克去世前两年写的,乐团编制庞大,铜管乐器喧腾外放,三种不同种类的小号,外加法国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号,曲子一开始便活力昂扬。亚纳切克说,自己带着满腔激情谱写这首曲子,乐声勾勒出别样的东欧风情。村上春树还写道:“听着亚纳切克的音乐,青豆想象着轻拂过波西米亚平原那股无忧无虑的风,也思索着世事的沧海桑田。”
 
巴赫《赋格的艺术》可以说是西方音乐的顶尖之作,共14个赋格和4个卡农、D小调,这样的定义似乎太过拘泥于细节,但至少是准确的。大家对巴赫的谱曲动机所知不多,有些学者型演奏家表示,这首《赋格的艺术》是专为键盘乐器所写的,其他人则持反对意见,指出作品某些部分根本无法以键盘演奏,所以巴赫谱写时应该没有特别限定乐器。而最大的谜团则留在曲子的最后一部分,《赋格的艺术》成了巴赫的遗作,还没完成他就过世了,曲子中断,他的儿子在手稿中断处写道:“作曲家离开了。”
 
比起众多补笔完成的版本,把音乐家本人未完成的遗作搬上舞台,绝对更有话题性。真相实在是耐人寻味,既然手稿是巴赫亲笔所写,音乐专家们几乎能认定,至少在巴赫去世的前一年,《赋格的艺术》已经完成了,因为这段时间他不管是健康状况还是视力,都还可以完成作曲工作。即使最后的四重赋格尚未完成,巴赫也已经准备将手稿付印了,为什么他要突然放弃?难道是个夹带暗号的玩笑?我们只能猜测了。我觉得,这正是音乐之外最有意思的东西。
 
人生每一步都有一段音乐
 
每段音乐都是生命的养分
 
有人说,在网络时代,碎片化信息磨蚀了人们的思考能力,人变得浮躁而短视。其实也不尽然,一直还有人在孜孜不倦地聆听古典乐,还有人正在试图进入古音乐。
 
梅铎对她生命清单的每一首曲子的感受如清泉流淌山涧般自如,遇到顽石便激荡,遇到水草便悠游,遇到平滩河床便安静顺流……或讲述曲子的背景、或白描曲子的结构、或挖掘曲子里的故事、或记录听曲过程中的回忆。
 
除了“真爱”,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词汇可以形容这种天才之笔。谁不曾在悲欣交集的心境中漫步穿过公园,谁就永远无从领会莫扎特的优雅。谁又能允许庄严的夜晚没有勃拉姆斯,浑然的自然而没有贝多芬?人们穿越时空通过音乐彼此对话,把想象带入乐曲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场景代代相传,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梅铎在这本书中说,她的音乐清单是按照个人私心喜好列出来的,曲子有些赫赫有名,有些则默默无闻,甚至鲜为人知。选出的100首曲子,绝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却适合人生的各种情境。这一特点我们从这本书的目录也可以看出来──童年与少年、活着与生生不息、转变、爱与热情、暂停、战争和抵抗、旅途与放逐、悲伤、忧郁和抚慰、流逝的时光。
 
或许可以将音乐比作白光,白光透过棱镜之时,会呈现出各种颜色;而那个棱镜,大概就是听者的灵魂。每一曲都是生命的养分。
 
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音乐的激情就毫无根基。梅铎笔下的古典乐曲感悟,与人生一一对应,也与大自然和谐呼应。我们从书中那些妥帖的来自自然的插图便可感受到这一点──美丽的建筑在树下的淡雅、人物凝视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浩瀚。智慧与深邃是宇宙的本性,也是古典音乐的特质。希望这本书中的100首乐曲,能陪读者走过人生每一个关键时刻。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6-15/13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