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各地曝出多起人工智能“辅助”诈骗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冒充领导干部行骗,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原因出镜率相对较高,这为骗子提供了丰富的面部识别素材;在电视、广播新闻中也可以找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大段同期声,这令“伪造成本”更低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精准性、迷惑性、隐蔽性增强,公安、检察等政法机关办案将面临侦查破案难、电子证据调取难、认定处理难等现实困难。
近日,北方某地警方发布了一起利用“AI换脸”对当事人实施诈骗的案件。诈骗分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微信视频通话与受害人进行了十多分钟交流,受害人转账数百万元。
引人关注的是,该案不仅是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更是一起涉政诈骗案件。
不法分子模拟伪造的,是受害人认识的一名领导干部。在微信视频聊天中,“换脸”后的骗子提出,其朋友有一笔工程保证金需要借用受害人公司的对公账户走账。在视频画面中,骗子“换脸”后面部表情自然,声音逼真,受害人便放松了警惕,转账后打电话确认,才知道被骗。
“AI换脸”“AI拟声”、虚拟场景构建……随着设备性能提升和技术软件优化,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已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诈骗。近期,各地曝出多起人工智能“辅助”诈骗案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深度伪造”冒充领导干部行骗,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由于工作原因,一些领导干部的面部、声音等生物特征信息更易被获取,被人工智能学习利用后造成的潜在危害性也更大。接受《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