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大城县的乡村田野间,时常能看到一群背着帆布挎包的身影。他们带着移动终端走村入户,把金融服务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大城联社传承“挎包精神”的生动写照。从过去背着算盘、账本走村串户,到如今带着智能设备上门服务,变的是服务工具,不变的是农信人“以农为本、为民服务”的初心,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人心的坚守。
特殊群体的“专属服务员”,让金融服务有了“人情味”。老年群体行动不便、农村老人对智能设备不熟悉,这些都是金融服务的难点。该联社的员工们接过前辈的“挎包”,把柜台搬到了群众家门口。他们走访社区村庄,为特殊客户建立详细台账,手机成了“服务热线”,移动终端成了“流动柜台”。社保卡激活时,手把手教操作;密码重置后,反复叮嘱注意事项;账户查询时,用方言耐心解释明细。多年来累计上门服务超百次,从蹒跚老人的家中到卧病村民的床头,一次次俯身倾听、一次次贴心服务,让特殊群体感受到“金融不冰冷,服务有温度”。
田间地头的“金融播种人”,让乡村振兴有了“加速度”。春耕时节的大棚里、秋收时节的田埂上,总能看到该联社员工忙碌的身影。他们延续着“挎包精神”中“接地气、察实情”的传统,深入推进“整村授信”:白天跟着农户下地,边看庄稼长势边采集信息;晚上在村委会灯光下,连夜整理资料、评定信用等级。针对农户贷款“急、频、小”的特点,他们把审批流程“瘦身”。一笔笔贷款化作农机具、化肥、籽种,变成大棚里的果蔬、圈舍里的牲畜,让农户从“想发展缺资金”变成“敢发展有底气”,让“挎包”里装的不仅是单据,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急难愁盼的“贴心解忧人”,让干群关系有了“连心桥”。群众一个电话,工作人员带着“挎包”即刻出发。有农户深夜突发疾病急需用钱,他们上门协助办理取款;有商户收款遇到系统故障,他们冒雨赶到现场排查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挎包”里的宣传手册也派上了大用场:用案例讲解电信诈骗套路,用漫画演示非法集资陷阱,让村民在拉家常中学会守护“钱袋子”。从解决“燃眉之急”到筑牢“防范之墙”,从单向服务到双向互动,“挎包”成了传递信任的纽带,让金融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从算盘账本到智能终端,从泥泞小路到乡间大道,大城联社的“挎包”在变,但“为民服务”的内核始终未变。这只穿越时光的“挎包”,装着农信人的初心使命,装着群众的所需所盼,更装着金融惠民的责任担当。在服务群众的路上,大城联社将继续背着这只“挎包”,用脚步丈量民生,用服务温暖民心,让“挎包精神”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来源:大城联社 作者:刘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