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和活力,都来到了浙江乡村。
台州三门,涛头村的养殖大户和土专家日前启程,远赴莫桑比克,考察试养的5000亩青蟹塘。一只小小青蟹,为三门创造了15亿余元的年产值,如今还跨出国门,养到非洲、东南亚海湾;
瓯江畔的青田,空气飘着咖啡香。这些年,一批侨商返回家乡,开出300余家咖啡店,遍布乡镇、民宿和山庄。咖啡这一舶来品,演变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培训、文创等业态接连涌现,侨乡品出共同富裕滋味。
一出一进,正是乡村“地瓜经济”的生动演绎:产业发展的脚步迈出去,把藤蔓伸得更远;乡村振兴的能量引进来,把块茎做得更大。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守好“三农”基本盘,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从过去到现在,从农民外出闯天下,到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组团出省出海;从单一业态引进,到大体量、全链条项目招引,持续迭代“地瓜经济”,让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乡村发挥“乘数效应”。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0年呈缩小态势。
以此为支点,浙江1.9万个乡村还在积蓄能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开新景。
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暮春,草深蛙鸣,正是农忙时节。
陈月中在上海、嘉兴等地承包的1万余亩水稻田里,旋耕拖拉机来回穿梭,进行犁田平整作业。浇灌蓄水后,即可移栽秧苗。
这是嵊州“三界种粮大队”向外开拓的身影。素有“嵊北粮仓”之称的三界镇,家家户户都会种粮,但苦于田地不多。上世纪80年代,一批插秧能手率先走出家乡,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包田,走出一条致富新路。时至今日,该镇有外出种粮大户1500余户,承包土地40多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这样的地理特征,孕育了多样的乡村风貌,但人多地少的问题,也限制了农村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数十年来,“三界种粮大队”、“云和师傅”、“追着太阳种西瓜”的台州人……一批批怀揣技能的村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辟了一番事业,也拓展了浙江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
今天,浙江的茶叶、杨梅、菌菇、湖羊等产业,已经生长在贵州、四川、新疆、吉林等广袤土地上。蚕桑、青蟹、蛋鸭等还跨山越海,在乌兹别克斯坦、莫桑比克、巴基斯坦等国茁壮成长,提升着浙江农业品牌和种养技术的全球影响力。
伴随“走出去”的产业更多、更丰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主体能量也在迭代,从农民到农企,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小型种养基地到大规模农业渔业园区,生动展现“地瓜经济”提能升级的脉络。
近日,甘肃省镇原县,一个占地2000余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里,数十名工人正忙着为苹果树修剪、疏枝、浇灌。这个年产6000余吨苹果园区的缔造者,是总部位于常山的农业龙头企业——浙江艾佳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地瓜的藤蔓伸出去,发展了他乡,也壮大了自身。”浙江艾佳果蔬总裁王勇说,近年来,他们已在全国8个省10余个乡镇安家,打造了胡柚、草莓、苹果、哈密瓜等各类农产品研发、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公司还于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嵊州,“三界种粮大队”粮食产业协会于去年成立,首批吸纳了种粮大户、农机企业、金融部门等,一个涵盖上游农资供应、中间社会服务、下游粮食收购加工等的“共同体”初步成形,成为助力产业“走出去”的新引擎;在台州黄岩区,“瓜农天下”应用正式上线,数字化技术正为异地种瓜破解选址、贷款等烦恼……
拥抱全球资源,浙江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推进与东北、新疆、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合作,深化“一带一路”沿线的农业合作,加快推进中柬、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境外农业园区建设。同时,今年建设90条以上10亿级全产业链,五年内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做大做强浙南早茶、“浙八味”道地药材、湖羊等产业集群,把地瓜块茎做得更大。
把希望种回家乡
从青田县城出发,驶过蜿蜒山路,20分钟后到达章旦乡,占地百余亩的星空庄园跃入视野。在希腊打拼近20年,孙政伟于2014年回到家乡,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无土栽培温室基地、桃花园等,将一片荒山改造成生态农业园区,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万元。
这两年,儿子孙家乐“接班”,继续建了咖啡吧和露营地,今年还要新增餐厅和游乐场。农业园区即将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农旅融合景区。“除了为周边村民创造30个就业岗位,未来还能带动笋、田鱼、莲藕等农产品的销售。”孙家乐说。
20年间,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千万工程”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美丽经济的梦想不断升腾。乡贤、侨胞……曾经外出闯荡天下的浙江人,重新回到家乡,种下乡村振兴的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仅青田近10年共有10万华侨回国投资,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
山区成为投资的热土,不断壮大地瓜的块茎,一个个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全新场景正在涌现。
景宁县鹤溪街道老鸦尖西麓,建在悬崖之上的天空之城,如今每天迎来一拨拨打卡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作为浙江人,我一直想助力家乡景宁发展,就像地瓜的藤蔓伸向了四方,但根茎始终扎根这片土壤。”今年49岁的叶丽斌,2017年末回到家乡景宁,以废弃老矿山为基础,融合畲居部落文化,耗时2年,用奇思妙想打造了那云温泉度假村·悬崖上的天空之城,成为丽水的文旅新地标。
开业仅一年多,这个拥有386间悬崖住宿群落,融合文化艺术空间、在地美学餐饮等业态的综合体,引爆全网流量。年初至今持续满房,让500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带动景宁县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等多项指标增幅跃居丽水第一。
从单一项目到综合体,从单一农业到文旅、农旅融合产业,伴随“引进来”的项目体量更大、企业能级更高,“地瓜经济”变得更具活力、更有韧性、更有竞争力,不少乡村站上“C位”,一跃成为全域发展的带动者、引领者。
泰顺县由浙商严立淼投资200多亿元建设的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于2018年底正式启动,目前亿联国际会议中心、松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