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淄博,春潮奔涌。市党代会和市“两会”提出建设“九个现代化新淄博”的奋斗目标,吹响了加速转型跨越、矢志走在前列的冲锋号。市委对张店提出争当六个排头兵的目标定位,为张店树起了标杆、压实了责任、注入了动力。借着春风,张店正开始新一轮的加速奔跑。
张店区委书记郭庆接受记者专访表示,张店区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主城区的殷切期望,将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围绕深化“九大赋能”,聚焦实施“六大品质提升工程”,认真落实“九个着力”工作要求,扎实开展“三比三看”活动,加力谋创新,接续抓落实,努力在品质提升和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做标兵,当排头。
在提升产业品质上谋创新、抓落实。聚焦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辐射力,着力打造富有竞争力、创新力的“2+4”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生态产业新城。聚焦激发东部老城发展活力,大力培育新物种、导入新业态、打造新模式。规划总部企业科创小镇,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双碳”产业园、电子信息科创园光伏储能等项目,抢跑“双碳”新赛道。
在打造一流高能级创新生态上谋创新、抓落实。推深做实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创新生态圈、策源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建淄博智能电器装备集团,打造智慧电力产业集群,支持科汇股份建设电力储能技术研究院,新增一批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环理工大学创业创新带”建设,推动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在城市平台赋能上谋创新、抓落实。树牢品质理念,围绕主城区加快提质增容,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对老旧小区实施“起底式”排查整治,全面优化环境、服务和功能。深化数字赋能,结合“一网统管”建设,搭建一批特色党建、智慧养老、创业服务、智慧安防等应用场景。提升城市绿量,有序建设一批绿地、街头游园和口袋公园。打造沉浸式、主题式消费场景,争创一批特色活力街区,扮靓“五好”城市。
在打造高品质民生上谋创新、抓落实。实施品质民生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区实验中学南校区等5所学校,确保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医养结合转型,优化提升医疗养老服务,着力打造“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品质民生高地。
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上谋创新、抓落实。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化社会治理新格局。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推动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继续实施物业服务提升行动,推动物业管理提质增效。筑牢“一排底线”,压紧压实责任,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在打造高质量党建引领发展上谋创新、抓落实。建立健全城市党建标准化体系,着力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开展“三比三看”活动,通过“点、述、评”相结合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攻坚打擂的氛围。充分激发人人敢闯敢试、个个奋勇争先的最大潜能,以过硬干部队伍保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记者观察】
“生态产业新城”春天里奔跑
“工期排好了,我们一天也不能耽误!”
本报记者现场采访
2月24日,坐标济青高速以北,张店双创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
这里是张店区的产业聚集地,未来三至五年,这里将崛起一座“生态产业新城”。
春寒挡不住奔跑的热情。工地现场塔吊林立,4万平方米的巨大地槽内,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在绑扎钢筋支架,一切看起来刚刚起步,而按计划,今年10月,这里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就要交工。现场正在调度工作的项目经理说:“工期排好了,我们一天也不能耽误。”
作为开春“铲起的第一土”,双创产业园的动工也拉开了张店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作为淄博市的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张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但近年来,产业空间的严重不足,也在考验着张店产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如何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如何探索设计运营模式,充分释放园区市场活力?如何精准对接高端项目,让这片黄金之地实现高位单产?如何深度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匹配中心城区的发展生态?在这里,记者努力寻找着答案。
作为生态产业新城的龙头项目,双创产业园高起点谋划,邀请亚洲一流设计公司参照苏州工业园的规划和思维,一张蓝图绘到底,未来20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已然明晰。
“生态产业新城代表着张店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从定位到落位的过程中,产业重要,要素更重要,如何将这片承载张店工业的希望土地高效利用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未来,我们加快闲置低效用地出清,优存量扩容量,以城市综合体+高标准工业厂房布局园区发展的形象,引导产业上楼发展,使产业更聚集。”张店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房镇镇党委书记周志军对记者表示。
产城融合,全新生态,让双创产业园未建先热,吸引着业界大伽抢先“预订”。麦滔科技作为首批入驻的高科技企业,一路备受优待。前期,园区协助公司做好上市并购,同时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后期,园区将为企业及员工提供智慧、高效、便利的办公及生活环境。此外,园区承诺,新建厂房可以先使用再回购,以有解思维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如果用一个词定义园区和企业的关系,那就是‘陪伴成长’。”山东齐赢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贾木越说。作为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方,他们将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贴身配套服务,“我们会与每一家入驻的企业共担风雨,共同发展。”
目前,双创产业园吸引了像麦滔科技一样的近10家优质企业意向入驻,它们承载着张店区高质量发展的梦想与希望。未来,张店经开区计划三到五年时间,建成300万平方米的园区,力争吸引3万名产业工人,实现300亿元产值,30亿元税收。
项目破土,春光正好。在双创产业园区,记者遇到了正在指导工作的张店区委书记郭庆。那仆仆风尘和匆匆步履,透露着发力前行的激情和渴望,让记者感受到一种“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坚定和紧迫。他对记者表示,市委对张店区提出了“争当六个排头兵”的要求,标杆已立,唯有全力以赴。
产业转型,品质提升,张店正在加速奔跑。
【记者现场】
“云”城市,“智”来理
2月24日,坐标:张店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综合指挥中心。
站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记者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屏幕上的数字孪生“3D”张店,比坐上直升机,在空中浏览看到的还清晰。当屏幕上的每个街区、每条道路、每个楼房向自己扑面而来,让人恍如已身处其间。
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一个占道经营案件的处置流程完整地呈现在记者面前:15:30,无人机在西九路发现一起占道经营案件,实时画面传回,平台自动受理,AI分拨,智能调度最近的马尚街道执法人员赶赴现场,15:50,核查结案,并生成数据入库。整个案件从发现到处置完毕,仅用20分钟。
如此快速的反应,背后是全城3万余路摄像头,再加上智能巡防车、无人机、物联感知等手段24小时全天候、无死角对城市进行CT扫描的强大技术支撑。
“一网统管”综合指挥中心平台,就是城市管理的“智慧大脑”。借助这个平台,政府部门把城市管理中的700多个事项作为基座,通过大数据和AI挖掘分析数据价值,然后精准推送到相关责任部门,派遣最合适的工作人员处理,就好像给城市管理者安装了一个“数字驾驶舱”。
不仅如此,张店区还把单位和个人征信系统接入平台,通过行为留痕、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价,实现从“管事”到“管人”的深度治理。中心主任安宏昌对记者说:“我们要让精准治理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老街坊,新居梦
2月24日,坐标:火车站南广场锦园小区。这里十几栋新楼高耸入云,黄色外墙招惹着春光。
在一号楼二单元301室,记者遇到了82岁的户主孙德恩。他正在房子里转悠,打算过几天请人来装修。
“旧房换新房,还找补了十几万呢。”作为在原安乐街社区住了40年的老街坊,这次搬迁让孙德恩老人喜出望外。
火车站北广场片区建设项目是张店区推进连片老旧小区更新升级的一项民生工程,牵涉居民20536户。去年11月17日,第一批次住宅集中签约。其中,包括孙德恩老人在内的118户居民希望早日还迁,市区两级部门积极协调,帮助他们拿到了火车站南广场现房。
2月22日这天,孙德恩老人坚决不让儿女陪伴,独自一人坐上96路公交车,第一个来到火车站南广场售楼处领了新房钥匙,这才刚刚过去三个月。“这房子配套全,光线好,小区环境也不错,一切全是新的,感觉像在做梦一样。”孙大爷的心情温暖的如这窗外的春天。
爱心包,真周到
2月24日,坐标:张店世纪花园。
“王大爷,我是小孙啊。正在入户走访,需要帮忙吗?”
“需要倒是需要,可你们也帮不了我啊!这不,炉子打不着火了。”早9:00,社区居民王克泉正要下厨做饭,遇上事了。正在着急时,听到了网格员孙心怡的敲门声。
“电池用多长时间了?是不是没电了,咱换块电池试试吧。”孙心怡和同事走进门,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节一号电池,帮着王克泉换上。
王克泉虽然心里没底,仍试着打了一下火,灶台上立刻出现了一圈蓝色的小火苗。
“还真是电池的事,谢谢闺女,想的也太周到了,包里随身还带着电池啊。”
“大爷,这包叫‘爱家人服务包’,是社区专门为咱居民准备的,包里除了电池,还有酒精湿巾、老花镜、纸笔、一次性鞋套、口罩、梳子、针线包、放大镜……就是给咱居民应急用的。”
“我们想不到的,社区都帮俺想着啦!”王克泉竖起了大拇指。
小服务,大民生。张店区像绣花一样,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细处,把全区分为1192个基础网格,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同时,张店区还创新“网格吹哨、社区响应、部门报到”机制,推动驻区277个部门、2.1万余名党员认领“微项目”1300余个、“微心愿”2100余个,其中就包括世纪花园的“爱家人服务包”。
世纪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邵涛对记者说:“民生无小事,居民的需要在哪,我们服务就跟到哪。”
【记者手记】
“妈妈,你干工作,我看你。”
两天的采访期间,记者接触到张店区两位基层女干部,她们与孩子交流的细节,让记者零距离感受着张店区的干部作风。
2月23日晚上6点多,记者前往火车站北广场57号院采访,车站街道办事处的王娜陪同。一同乘车的路上,王娜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妈妈,你还没下班吗?什么时候回家?”
“今天有工作,还不知道几点能回去,你们别等我,先吃吧,吃完了抓紧写作业。”
因为急着采访,大家都没顾上吃饭,王娜也一直陪着我们,回不了家。记者向她表示歉意,她却淡然一笑:“这算啥,火车站广场搬迁这几年,就几乎没按点回过家。”记者跟王娜交谈得知,她在车站街道已工作了14年。搬迁过程中,她走街串巷,进家入户,认识了很多老街坊,听到了许多老故事,才发现这个城市的底蕴那么深。而看着拆旧房,盖新楼,城市一下子长了十几层高,她也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很忙,很累,但觉得值。”她说,“只是很怕接到儿子的电话。”
2月24日12点半,在张店双创产业园采访结束后,大家在餐厅吃午饭。其间,张店区委宣传系统的一位女同志说了自己的一件事。去年文明创城期间,张店区承担的工作最多,作为主抓部门,宣传系统就经常加班,这位女同志也就经常回不了家。有一天晚上,孩子想妈妈想急了,对她说:“要不咱俩开视频吧。我不打扰你,你干工作,我看你。”
两件小事,一样情怀。她们和全区千万基层干部一样,展示出的是对工作的一份执念、对岗位的一份坚守,还有对家庭的一份亏欠。争当全市“排头兵”,张店在这样拼。
(来源:淄博日报·博览新闻客户端)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